本文围绕春日减肥热潮展开,详细讲述了兰州警方破获“瘦身咖啡”团伙这一事件,介绍了网红减肥食品添加被禁原料屡禁不止的现象、犯罪分子明知故犯添加禁料的情况,最后给出消费者识破猫腻及健康减肥的提示。
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国家喊你减肥了”等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减肥的热度也随之节节攀升。然而,对于一些人而言,“管住嘴,迈开腿”这种健康的减肥方式实在难以坚持,他们总是渴望能找到一条“捷径”,实现“躺瘦”的梦想。而这种心理,恰好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果只是售卖一些没有实际效果的噱头产品,顶多也就是让消费者的钱包受点“伤”,但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达到所谓的“减肥效果”,竟然在产品中添加了非法物质。
事件:兰州警方破获“瘦身咖啡”团伙
北京青年报记者于4月3日获悉,甘肃兰州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此次行动中,警方查获了18种含有西布曲明的“瘦身咖啡”,总数多达13万余袋。同时,抓捕了产销团伙33人,并查封了22家涉嫌销售有毒、有害咖啡制品的网店。
去年12月,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接到了辖区群众段先生的报案。段先生称,自己长期服用一款从网上购买的“瘦身咖啡”后,时常出现心悸、呕吐等不适症状。经过就医检查,发现体内西布曲明严重超标,他怀疑自己服用的咖啡制品存在问题。
警方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段先生购买的“瘦身咖啡”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咖啡确实添加了有毒有害物质西布曲明。安宁分局随即对该案进行立案侦查。
民警通过线索追踪,找到了发货的“仓库”。接着,又通过对“仓库”的调查,梳理出了其他多家嫌疑网店。最终确定,共有22家网店涉嫌销售这种“毒咖啡”。
专案组对涉案网店的物流动态和资金流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判,最终梳理出了承担“店主”“客服”“库管”等不同角色的犯罪嫌疑人33人,并挖出了背后的“大老板”——犯罪嫌疑人霍某。
图片来源:兰州公安公众号
在全面掌握各类证据材料后,专案组分赴全国12个省市同步实施抓捕。最终,霍某、武某、王某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落网。随后,其余33名参与包装、物流、客服、洗钱的犯罪嫌疑人也陆续被抓获。
据霍某、武某、王某交代,他们除了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有毒、有害咖啡制品外,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进行推广宣传,并发展了多达120人的“线下代理”。
目前,该案已由甘肃省公安厅挂牌督办。
追访:网红减肥食品添加被禁原料屡禁不止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它能够增强人胃部的饱胀感,从而使人的食欲下降。然而,西布曲明的副作用非常大,长期服用会出现口干、失眠、腹泻、心率加快、月经紊乱、四肢抽搐等不良反应。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甚至心肌梗死。早在201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了《关于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的通知》,明令禁止西布曲明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的所谓“减肥食品”,近些年来却频频出现在网络上。这些食品的销售者大多不会明确告知消费者里面含有这一成分,而是以一些看似健康的成分作为销售噱头,或者只是宣传其减肥效果非常好。其中,以“软糖”“咖啡”等品类最为常见。
“网红减肥食品”里添加西布曲明的案件仍然屡见不鲜。从2013年至今,涉及西布曲明的刑事案件超过1200件,且近年来案件数量仍保持在高位。知名案件中,就包括2021年“网红”郭美美因销售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糖”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的案件。
调查:犯罪分子添加被禁原料多是明知故犯
北青报记者在一些已经判决的案件中发现,很多不法分子其实并不是不清楚西布曲明的危害。
“客人如果跟你说身体不舒服,你就让顾客少吃一点咖啡多喝水。”“有些陌生人不认识的买咖啡不要卖、身体不好的人也不要卖”……在一些已经宣判的案件中,不少嫌疑人的供述都明确表明,他们早已知道这类物质有危害。甚至有嫌疑人的搜索记录中都存在“西布曲明对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或者“全国哪里的警方打掉‘毒咖啡’窝点”等内容。
但是,这些人仍然会伪造一些虚假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以此来麻痹消费群体。如上文提到的兰州案件,办案民警回忆称,当时库房里有塑封机、快递打码机,还有所谓“咖啡”包装外面的防伪码。嫌疑人在仓库进行“分装”——把“咖啡”按量装在包装里,装盒然后塑封,外面再贴上所谓“防伪标志”,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相信这是‘正品’。”
提示:关注这些信息识破暗藏的“猫腻”
从兰州案件不难看出,这些“瘦身咖啡”的包装上没有任何生产销售厂家地址和食品成分介绍。而按照相关法规,我国食品外包装上必须包含配料表、生产商等诸多信息。即使是进口食品,也需要加贴中文标签。而药品的监管则更为严格,如果一款产品连上述信息都没有,基本可以认为存在“猫腻”。
此外,兰州警方也表示,嫌疑人在发货的时候为了规避快递检查,一般在快递单上写“玩具”而非其销售的“咖啡”。有的则不会留下文字或画面,而是用语言对顾客进行暗示。他们甚至会选择小众、私密性更强的软件进行沟通,以避免监管。
而消费者在面对这类商品时,除了选择可信的平台和商家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减肥没有捷径,没有能让人“躺瘦”的减肥方式。
常规来讲,减肥食品不会很快达到巨大的变化,所以“有奇效”一定是有一些特殊的添加物。实际上减肥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包括医生、营养师或者有资质的专业健身教练,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一个合理的减肥方案。
本文通过讲述兰州警方破获“瘦身咖啡”团伙案件,揭示了网红减肥食品添加被禁原料屡禁不止的现象,指出犯罪分子多是明知故犯。同时提醒消费者关注食品包装信息,警惕商家规避监管的手段,要明白减肥无捷径,应寻求专业帮助制定合理减肥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