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文化碰撞:中国文化应对“挪用”之策 警惕文化挪用,中国文化传播需“软硬兼施”

外国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改编与“文化挪用”现象展开,分析了这两种情况的表现及影响,还提及了年轻人对“文化挪用”态度的转变,以及其他国家文化被挪用的案例,最后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应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共享和防止文化挪用,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近日,一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娱乐公司 Stars Collective 宣布要依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出动画三部曲,分别是《八戒》《美猴王》和《哪吒》。该公司的这一举措旨在将东方神话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全球观众,让更多人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实际上,外国改编中国文化作品的情况并非个例。美国好莱坞推出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电影,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元素,不仅在中国收获了大量影迷的喜爱,在全球范围内也获得了一众好评。这些电影凭借精彩的剧情和精美的画面,将中国文化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呈现给了世界。而日本动漫《七龙珠》《中华小当家》等的爆火,更是让“中华风”成为了动漫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类别。此外,法国知名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绮丽元素融入自身设计作品中。他曾坦言:“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我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启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然而,近年来,中国文化元素遭到外国“文化挪用”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奢侈品品牌芬迪在其社交媒体账号宣传设计中,推出了使用类似中国结编织工艺的新款包包,却将其标注为“韩国传统结”。迪奥也曾采用马面裙剪裁设计,却声称是“迪奥原创设计”。对于这些现象,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德岩在接受相关采访时指出,一些国际品牌在借鉴中国文化元素时,常常只是截取文化中的某个元素,却忽视了其在原文化中的语境与象征意义。这种片面的借鉴方式,使得文化元素仅仅沦为了单纯的装饰,失去了其原本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挪用”现象的核心矛盾在于,西方品牌一方面利用中国文化元素获取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却拒绝承认这些元素的文化来源。这些品牌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国文化的尊严,也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反感。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年轻人对“文化挪用”现象的反应发生了显著变化。王德岩表示,十年前,我们或许会为国际品牌使用中国元素而感到欣喜,但如今,年轻人更关注这些品牌是否尊重文化本源。当下,年轻人开始用考据论文般的严谨态度,在社交媒体上解析马面裙的平铺结构、考证中国结的演化谱系。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国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从汉服的复兴到国潮的流行,从传统手工艺被看见到现代时尚的融合创新,年轻人开始在公众场合自信地穿着中国传统服饰,中国品牌也开始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中国文化正以一种自主的全新姿态走向世界。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文化有被挪用的案例。2023 年,美国女歌手格温·史蒂芬妮被质疑在专辑的包装和营销中“挪用了日本原宿文化”,并且在 MV 造型和妆容中模仿了南亚、拉美文化。面对质疑,史蒂芬妮甚至用称自己为“日本人”的方式进行逃避。这说明“文化挪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共享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这种共享必须建立在尊重文化来源和文化主权的基础上。否则,文化挪用只会加剧文化冲突。王德岩表示,“文化挪用”的争议不应导向封闭排外,反而应成为创新传播体系的契机,这正应了中国古诗词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学智慧。

“但同时,未来中华文化传播还需要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体系,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学者和创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合作,找到共同点和互补点,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文化挪用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保护文化创作者的权益。加强国际间的版权合作,通过多边协议和双边协定,共同打击文化挪用和侵权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王德岩补充道。

本文围绕外国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文化挪用”现象展开讨论,指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既有被借鉴欣赏的一面,也面临被不当挪用的问题。现代年轻人对“文化挪用”态度的转变反映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同时,“文化挪用”是全球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共享需建立在尊重基础上。最后强调要构建包容性文化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国际版权合作,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486.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