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础研究:社会资本的新战场

本文主要聚焦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灵溪”项目、脑机接口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众多企业投身基础研究的情况,探讨了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海基础研究:社会资本的新战场

上海基础研究:社会资本的新战场

在医学的广阔领域中,精神疾病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存在,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用语言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为了在精神疾病研究方面取得更深入的成果,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正携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全力推进一项名为“灵溪”的基础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构建万例真实问诊场景下病人与医生对话的高质量数据集,目前已经完成了过半的进程。

上海基础研究:社会资本的新战场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名为《灵溪》的科普短视频。建设这样的高质量数据集是一项成本高昂的工作,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已经向“灵溪”项目投入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并且在未来还会持续进行投入。不仅如此,研究院还与上海精卫中心共同建立了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期望能够借助AI的力量,找到攻克精神疾病的关键钥匙。

基础研究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动科技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在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大部分(90%以上)来自政府拨款。为了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021年,市科委与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了“探索者计划”,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来支持基础研究。如今,参与该计划的企业已经从最初的2家增加到了12家,其中民营企业有7家。

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企业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它们自建资金池,将真金白银投入到那些需要10年、20年才能见到成果的基础研究领域。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杨扬透露,在过去的两年里,有不少民营企业到研究院来学习取经,“同道中人越来越多了”。

突破性成果背后的力量

近半年来,上海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去年三季度,脑虎科技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携手合作,成功完成了运动障碍患者用意念合成运动的脑机接口临床试验。而在今年年初,脑虎科技又宣布联合华山医院为一名受试者完成了柔性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并且在全球首次实现了脑机接口的实时汉语解码。

上海基础研究:社会资本的新战场

脑虎科技取得的这两项突破性进展,背后都离不开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该研究院是由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与妻子雒芊芊出资10亿美元创办的,主要致力于大脑探知、脑疾病治疗及脑功能开发三大领域的关键性研究。

回忆起公司的第一笔融资经历,脑虎科技创始人陶虎仍然感慨万千。“当时我们和好几家风投进行了洽谈,虽然投资人对项目都很感兴趣,但是一听到商业化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他们都打了退堂鼓。”关键时刻,陈天桥与陶虎进行了一小时的视频会议后,当场决定投资脑虎科技3000万元。“他告诉我不用着急,20年、30年他都愿意等。如果项目失败了,就当作是支持科研的慈善投入。”陶虎说道。如今,盛大集团依然是脑虎科技最大的机构股东。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有一座由研究院与华山医院合作共建的应用神经技术实验室,这也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在全球布局的三大实验室之一。那么,共建实验室是如何运作的呢?杨扬介绍说,研究院出资聘请一线医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共同研究双方都感兴趣的课题。“我们还有一支全职的AI、大数据专业团队,他们可以随时加入相关课题组,共同推动项目的进展。”

企业创新渐入核心区

据杨扬观察,目前社会创新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民间资本通常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并且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方面表现得更加“从容”,有望成为政府投入的有效补充。

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副处长费明钰发现,有两类企业热衷于投资基础研究。一类是身处国际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领域的企业,它们需要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来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另一类是新兴赛道中的创新企业,它们对科技创新有着天然的偏好和旺盛的需求。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愿意为基础研究投入资金,这意味着企业正逐渐进入创新的核心区域。

鸿之微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多尺度仿真技术研究的企业。自从加入“探索者计划”以来,公司与市科委一起梳理出了12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并且面向全市科研单位寻找能够解决这些课题的高手。鸿之微副总经理龚奎表示,公司的研发课题与数学、物理、材料、化学等领域密切相关。例如,要模拟复合材料中各种元素如何配比才能表现出某种性质,就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模拟各类材料的特性来进行求解。

去年,国内“科学服务第一股”泰坦科技在上海设立了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探索以“充分信任 不论成败 科学监管”的公益模式,遴选资助基础研究项目,孵化科学问题。该基金会的注册资本为300万元,第一轮运行计划为5年。

这家从华东理工大学宿舍走出来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如今已经成长为市值数十亿元的上市公司。泰坦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谢应波表示,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上海的创新环境,鼓励更多科学领域的原创探索,也是为了回馈上海的创新生态。

从“投项目”到“投人”

在市科委前沿与交叉技术处副处长、“脑机接口”项目经理人王卓曜看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经过近10年的精心布局,已经构建了一张全球脑科学的合作网络。去年,在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之下,全球脑机接口领域标志性学术会议创办25年后,首次将亚洲“首站”选在了上海。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不仅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还积极与科学家进行交流对话。作为创始人的陈天桥,已经与不下300位脑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了“面谈”。去年,研究院还上线了“特殊病例国际学术社区”,专门寻找医生手中的特殊病例。对于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的特殊病例,研究院将给予科研经费支持。

上海泰坦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的立项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从“同行评议”改成了“圆桌面谈”。泰坦科技副总裁马琳杰介绍说,由基金会代表、资深科学家等组成科学评审委员会,通过多轮圆桌面谈,深入考察研究人员是否真正热爱科研,是否能够静下心来开展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是否有勇气勇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一旦确定了人选,基金会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不以研究成果来评判成败,让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潜心探索。

基础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那么如何引导更多的企业敢于投入基础研究呢?2022年,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前,上海已经有多家企业享受到了税收加计扣除的政策。市科委透露,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公众捐赠基础研究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个人成立基础研究基金会,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从0到1”的创新中来。

本文围绕上海基础研究展开,介绍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灵溪”项目、脑机接口进展等成果,展现了企业投身基础研究的积极态势。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呈现多元化特征,其原因包括市场需求、创新偏好等。同时,通过介绍相关基金会和政策,指出未来将进一步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创新。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487.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