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博士后因学校排名波动而失去200万元安家补贴的事件,借此指出一些地方人才评价体系存在“唯排名论”的问题,分析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并呼吁建立多维、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排名论的思想桎梏。
在人才引进的大背景下,近期发生了一起令人深思的事件。一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后,满心期待着能拿到佛山市人社局提供的200万元安家补贴,却因为学校排名的变化,最终与这笔补贴失之交臂。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该博士后申请安家补贴的时候,华南理工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于前150位,完全符合当地引才文件所设定的标准。然而,命运弄人,在安家补贴发放名单公示之前,华南理工大学的排名下滑,滑出了那个所谓的“杠杠”,这就导致原本“煮熟的鸭子飞了”,博士后的安家补贴没了。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当今社会,各地都已经形成了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积极招揽人才、重用人才并且努力留住人才的发展共识。佛山市早在2018年就印发了《佛山市新引进领军人才安家补贴工作实施细则》,对于全职新引进的地方级领军人才,每人给予200万元安家补贴,如此大的力度确实吸引了众多人才的目光。
但是,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人才还是那个人,毕业的院校也还是华南理工大学,仅仅因为学校排名的一次波动,人才的“身价”就出现了巨大的悬殊。这看似是一个偶然的“时间差”事件,实际上却暴露出一些地方人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唯排名论”问题。
当然,以世界排名前150位的大学来框定人才范围,其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相关部门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更优质的人才。然而,单纯以学校排名来划线,就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要知道,学校的排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就拿华南理工大学来说,虽然在2022年没有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位,但是在2023年和2024年都成功进入了。如果仅仅用一次排名来衡量人才评定,而不考虑排名的动态变化这一现实情况,这不就和“刻舟求剑”一样可笑吗?
实际上,大学排名只是一个参考坐标,它反映了学校的学术实力、人才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绝对不能将其绝对化。如果把复杂的人才评价简单地简化为榜单数字的加减,并且在行政运作中异化为绝对标准,那么人才政策的执行效益必然会大打折扣。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些地方把引进人才数量作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这就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数据造假的现象;还有些地方要求人才必须持有特定机构的认证,这样一来,就把大批本土培养的人才拒之门外了。这些人才政策中机械设定的刻板指标,不仅不利于发现真正的人才,还容易让高校陷入盲目追求排名的误区。
人才评价应该回归本质,我们应该以实绩来论英雄,而不是单纯用排名来判断人才的优劣。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涵盖创新能力、实践贡献、学术影响等多方面的多维评价体系,绝不能再让那些僵化、机械、绝对的评定标准耽误了引才用才的大事。
同时,我们还需要形成一个由高校、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生态,共同营造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广阔天地,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发展机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警惕“刻舟求剑”的固化思维,更需要打破“唯排名论”的思想桎梏。只有把人才评定从数论文篇数、看学校排名的传统模式,转向看实际能力和实际贡献,我们才能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吸引和汇聚天下英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涌现。
本文通过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因学校排名波动失去安家补贴的事件,揭示了一些地方人才评价体系中“唯排名论”的问题,指出这种做法的弊端,呼吁建立多维、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思想桎梏,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评定人才,从而吸引和用好天下英才。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