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一套、江苏卫视和爱奇艺播出且即将收官的运河题材电视剧《北上》。讲述了该剧的创作背景,包括导演姚晓峰被原著打动决定改编、主创沿着运河采风确定故事结构;阐述了其以“90后”为主视角书写成长史的特点;还说明了剧组为拍好剧实景搭建花街小院的情况。
当下,在央视一套、江苏卫视以及爱奇艺平台热播的运河题材电视剧《北上》,本周即将迎来正式收官。自该剧播出以来,便不断刷新收视纪录。截至上周,每集平均收视率高达3.683%,在播出期间,于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的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累计收视户数更是达到了3.9亿户次。
沿着运河采风寻找改编思路
早在接触到徐则臣所著的小说《北上》之前,总导演姚晓峰就一直怀揣着为自己的家乡江苏拍摄一部作品的想法。然而,具体拍摄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拍摄方式,对于他而言都是未知数。直到2018年,《北上》出版,姚晓峰偶然间读到这部作品,立刻被徐则臣笔下“百年运河史,船运人命运相连”的独特理念所深深打动。再加上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于是,姚晓峰很快便敲定了要将《北上》进行改编的合作事宜。
2019年,《北上》荣获了茅盾文学奖,这无疑给主创团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改编,姚晓峰找到了著名编剧赵冬苓,并邀请徐则臣与剧组一同沿着运河进行采风,以此来寻找改编的思路。姚晓峰回忆道:“我们基本上走完了江苏段的运河,从苏州、无锡、扬州出发,一路走到了淮安、宿迁。”
幸运的是,除了姚晓峰和徐则臣都有在水边生活的经验之外,赵冬苓虽然出生在山东,但运河也从她生活的小城穿过。这种共通的生活经验,让主创团队对于“水”和“河”的故事并不陌生。经过这次采风,主创团队最终确定了如今的故事结构。故事以2000年为起点,以运河边的花街为圆心,通过花街上的运河人家来反映运河的变迁以及改革开放20年的变迁。同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元素,将原著中意大利兄弟行船游历东方世界的背景,设置为花街小院的历史前身,借助考古古船的方式,将运河人家与百年运河的历史紧密相连,从而保留下了原著的精神气质。
书写“90后”一代的成长史
《北上》的故事一开始就别出心裁地以“90后”为主视角切入。在2000年前后,花街小院的孩子们正值少年时期,运河上的航运生意十分红火,小院人家共同出资的货船生意足以维持小院大多数人的生计。剧中的夏凤华是“超女”粉丝,而谢望和则被2007年互联网的创业浪潮所裹挟,甚至在高考前险些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速路网的快速建设对河道航运造成了直接冲击,花街的生意逐渐变差,小院各家也开始面临生存的困境。从2000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剧中的故事一直延续到2017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作为主角的“90后”们逐渐长大成人。在姚晓峰看来,在过去的影视剧里,以“90后”为主体的叙事始终是缺失的。“这十几年的时间正好足够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希望借助这个故事,把‘90后’这一代个体的成长史书写出来。”
在运河的大主题下书写“90后”,既需要时刻紧扣主题,又必须真正关注一代人的成长路径。姚晓峰认为,再宏观的叙事和主题,依然需要通过个体的故事来呈现,而“乡愁”就是他寻找到的一种切入方式。“乡愁是每个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的年轻人的共同主题,北京这座城市对所有小城青年来说都极具吸引力,‘北上’也是很普遍的个人选择。”剧中,花街小院的孩子们通过读书或工作的方式来到了北京,他们的人生路径开始分道扬镳,但对故乡的感情却维系着所有人。剧中还安排毕业后工作的谢望和主动选择住在通州,因为通州有大运河,剧里的谢望和说:“那里有家乡的味道。”
姚晓峰直言,书写年轻人的成长一定要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高考后,因为学历和家庭的原因,每个人都会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北京扎根的小院年轻人中,有像谢望和这样走向互联网大厂的商业精英,也有像夏凤华这样凭借勤劳和智慧经营物流站的劳动能手,同时也不乏像邵星池这种暂时迷茫的失败者。剧集后半段,运河申遗之后原有的航运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小院的年轻人也陆续重返家乡,与故乡的老人们一起重新书写运河振兴的新篇章,而谢望和则依然留在了北京。“故事里也会讲到,其他人都是‘鱼’,而谢望和是大海里的人。”
为拍运河戏实景搭建花街小院
《北上》的故事围绕运河花街小院里的六户人家展开。从开篇到结束,这六户人家都未曾彻底离开过花街。随着叙事的推进,这六户人家与附近开挖的古船产生了勾连,更是揭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这个设计是我们希望体现出运河百年史的精髓,因此花街小院这个场景是戏剧的主场景,承载了所有的中心故事。”在姚晓峰看来,能否拍好花街是《北上》最关键的戏眼。“这是主角们成长时光所寄托的地方,是他们的故乡,也是他们离开后想念的地方。当他们漂泊多年后重返旧地,才发现自己血液里流淌的都是对花街的情感。”按照常规年代剧的拍摄方式,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摄影棚里搭好整条街的布景。“无论日拍夜拍都可以用,同时没有居民就不需要协调周边的百姓和交通,但棚里搭建就会失去小院和运河的关系。”
为了实现实景搭建,剧组将江苏所有运河沿线都进行了逐一勘察,最终在运河边上的一块空地上原地盖起了花街小院。《北上》中让人难忘的几个长镜头画面都来自于此。年少的小院孩子们从运河经过的桥上跳下,将运货船的西瓜扔下水,再跳入河中游回岸上。孩子们抱着大西瓜一路沿着青石板路跑进花街小院,视觉中心的马奶奶家之外,其余各家分立在小院两侧。而从外地刚刚来到花街的马思艺,也在大华子的带领下串门,一个更长的主视角长镜头清晰明确地交代了小院的人物关系,堪称全剧的定场镜头。“在镜头的流动中人物状态随之展现,哪怕是空镜头也都有表达的意义。”在姚晓峰看来,镜头参与叙事是必要的创作手法,这种“笨功夫”还是要下。
本文介绍了电视剧《北上》即将收官的消息,讲述了该剧的创作背景,包括导演被原著打动、主创采风确定故事结构;分析了其以“90后”为主视角书写成长史的独特之处;还说明了剧组为保证拍摄效果实景搭建花街小院的情况。展现了《北上》在创作过程中的匠心与情怀,以及对运河文化和“90后”成长的生动呈现。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