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展开,介绍了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概念及目标,对比了全球发达国家与我国生物育种的发展情况,阐述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创新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多重挑战,并从技术、企业和监管三个层面提出应对措施。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种子无疑是最为基础的要素。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那么,什么是生物育种产业化呢?它实际上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种业生产体系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包括技术研发、产品开发、规模化生产以及市场化推广等,从而形成一个覆盖“技术—品种—市场”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把实验室里的生物育种技术转化为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商业化产品,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保障粮食安全。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在生物育种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它们已经步入“育种4.0”阶段,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等先进方式,实现精准定向育种。在一些发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成熟度较高。比如在某些地区,主粮作物通过复合性状(像抗虫、耐除草剂等)来提升作物性能,单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而在我国,生物育种作为现代农业的“芯片”,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受到了高度重视。从2021年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生物育种工作进行了部署,从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到加快主粮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再到扩面提速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施策,政策重点既涵盖了基础研究,也包括了产业化应用。这一系列的政策安排不仅体现了中央在生物农业领域政策的连续性,更凸显了我国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呈现出不断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通量筛选等先进技术在生物育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极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和精准度,使得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同时,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技术的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我国生物育种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仍然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在技术方面,我国生物育种技术正处于从杂交育种向分子育种过渡的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智能设计育种存在着代际差距,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其次,企业层面也存在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种企超过7000家,但前五大企业的市占率仅为12%,远远低于国际巨头的80%。而且企业的研发投入较低,平均研发投入不足销售额的5%。另外,成果转化率也很低,90%的科研成果未能实现产业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企业与监管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在技术层面,要强化基础研究。国家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攻关自主Cas酶开发等底层技术,建立自主可控的种业体系,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优化技术路径,推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智能设计育种的融合,利用AI算法预测性状表达。此外,依托“南繁硅谷”等国家级科研基地,建立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共享平台。
在企业层面,要培育领军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应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鼓励央企与科技型民企组建创新联合体,优化产业格局。加强科企合作,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科研院所进行定向攻关。并且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市场化导向的转化体系。
在监管层面,要优化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缩短行政审批周期,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某些作物实行备案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种业侵权案件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发展情况,它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发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企业和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推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技术、企业和监管三个层面协同采取措施,解决现存问题,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