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当下消费贷市场,在国家政策鼓励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银行业在消费贷业务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包括消费贷纾困机制的完善、合理增加投放以及全面控制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近日,从国家层面传来了促进消费贷发展的利好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具体而言,要合理地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以及利率,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偿还方式进行优化,并且有序开展续贷工作。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了通知,从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消费金融政策的具体举措。
业内人士敏锐地指出,银行业在加大消费贷款供给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以往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情结。一方面,要将贷款利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避免因过度竞争导致利率过低,影响银行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强化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授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纾困机制待完善
一位国有大行零售贷款业务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续贷业务在普惠金融领域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运用。针对部分确实面临困难的小微企业,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纾困机制,例如延期还款、减免利息、无还本续贷等。然而,在个人消费贷领域,相关的纾困措施还比较匮乏,审批和办理流程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资料图)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以及还款保障情况,针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合理商定贷款偿还的期限和频次。并且,根据借款人的申请,经审核合格后,要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续贷支持。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此发表看法:“消费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消费者。近年来,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逾期现象有所增多。开展消费金融领域的纾困活动,有助于减轻消费者的短期还款压力,修复个人信用。”
值得注意的是,纾困措施的适用对象是信用良好、只是暂时遇到困难的客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道:“目前,部分消费贷借款人有还款意愿,但受收入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还款困难,存在阶段性还款压力较大的问题。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活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这类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同时也有助于稳定银行消费贷款的质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招商银行的消费贷产品“闪电贷”的续贷页面显示,在贷款即将到期且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客户可以通过发放一笔新贷款用于归还原贷款本金,从而延长贷款时间。不过,能否申请成功要以系统审批结果为准。
招商银行北京地区个贷业务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无还本续贷只适用于部分客户。如果是线下贷款,需要联系贷款客户经理提交申请。审批通过后,客户可以登录手机银行App,在贷款续贷模块进行操作。对于‘闪电贷’等线上贷款,一般在贷款到期前,系统会自动展示可续贷的贷款。如果页面没有相关信息,就说明不能续贷。”她还透露,闪电贷给予客户的是循环额度。例如,客户“闪电贷”的审批额度为30万元,全额借款后,目前已归还11万元,且每期都按时还款,没有产生逾期,那么当前可借额度为11万元。
合理增加消费贷款投放
除了完善纾困机制,多家银行也在积极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它们针对不同的客群创新推出了各种产品,并且合理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
工商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工行加强了对社群消费特征和变迁趋势的深度研究,根据随房消费、投资型消费和代际转移型消费等不同分类,精准施策,不断激发多样化、差异化的消费潜力。例如,针对购房人群,推出了“家居贷”“装修贷”“随房e贷”等消费贷款产品组合;围绕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教育需求,推出了“优学贷”产品;围绕养老金融需求,推出了社保闪借、如意借、年金闪借等产品。
农业银行则致力于助力提振县域消费。它深度融入“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重点消费场景,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的经营管理体系,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活跃县域消费市场。同时,积极推广“新市民消费贷”,通过完善准入条件、优化贷款政策等方式,加大对新市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生活。据了解,截至2025年2月末,该行在县域投放个人消费贷款已达500亿元。
此外,记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近期江苏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提高额度等措施,加大了消费贷的推广力度,并且丰富了用款场景,提高了放款速度。
江苏银行北京市海淀区一家支行的贷款经理向记者推荐道:“我行推出了消费贷限时优惠活动,最低利率可达2.58%,线上申请最大借款额度为20万元,若选择走线下面签通道,可将额度提至100万元,我们还可以上门办理。”
宁波银行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支行的贷款经理也表示:“目前我行‘宁来花’消费贷产品推出了新客户专享活动,新客户首借利率可低至2.68%。”
部分国有大行的消费贷产品最低利率也降至了3%以下。例如,建行“快贷”产品最低利率为2.80%,最大借款额度为20万元,可纯线上办理,随借随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低利率能够提振消费需求,扩大贷款规模,提升市场份额。部分银行下调消费贷利率,不仅可以吸引优质客户,增强客户黏性,还能为后续交叉销售其他金融产品创造机会。同时,还可以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消费贷提升零售业务的占比。
然而,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也指出:“目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消费贷利率下探将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还可能引起零售业务不良贷款率抬头,比如多头借贷和资金挪用风险暴露,增加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认为,消费贷的“价格战”可能会加剧银行的同质化竞争,导致行业整体收益率下降,削弱银行的长期发展动能。
全面控制风险
在银行加大消费信贷供给、完善纾困机制的同时,业内人士纷纷建议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他们认为,银行应该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强化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授信,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消费贷获客方面,银行需要避免陷入“价格战”,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能仅仅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提升。而是应该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要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客户体验。银行还可以拓展消费贷场景,与电商、旅游等行业合作,打造生态闭环,提升综合收益能力。在控制风险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评估客户资质,在贷款前端防范风险,谨防不良贷款率抬头。
曾刚认为:“政策鼓励银行业优化个人消费贷款偿还方式和续贷工作,同时也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纾困与风控并重,银行既能服务消费者,又能守住资产质量底线,实现稳健发展。”
具体而言,曾刚建议银行从多个方面控制风险。例如,要精准筛选客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用评分模型,识别高风险客户,避免盲目续贷;要动态监控客户的还款能力,利用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客户的财务状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要优化贷后管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提前介入可能违约的案例;要分散风险,通过多元化消费贷场景布局,降低单一行业或区域的风险集中度。
对于消费者,董希淼建议,申请消费贷款要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申请消费贷款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切不可因为利率较低就随意申请贷款,增加债务负担。
展望未来,多家银行表示,将结合科技赋能和场景化布局,深耕消费金融市场,同时注重风险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位国有大行零售贷款业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加大对文旅、养老、体育等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围绕以旧换新、智能产品、冰雪运动等新消费场景,研究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通过消费贷与信用卡、储蓄、理财等产品联动,打造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本文围绕消费贷市场变局展开,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银行业积极加大消费贷投放并完善纾困机制。然而,低利率竞争带来盈利压力和风险隐患。业内人士强调银行要平衡好纾困与风控,通过合理定价、精准风控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醒消费者理性借贷。多家银行表示将结合科技与场景深耕市场,注重风险管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