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的基本信息,详细阐述了他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特点和贡献,包括从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状态中发现亮点并警醒文坛,致力于小说批评、从文本层面为作家解读问题,以及对文学和创作者怀有深情,精准指出问题并给出确切答案等内容。
谢有顺出生于1972年,来自福建长汀。他拥有文学博士学位,是一级作家。目前,他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此外,他还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重要职务。谢有顺出版了《成为小说家》《散文中的心事》《文学的深意》等二十部著作,荣获过冯牧文学奖,还入选了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谢有顺的文学评论独具特色,他总是带着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他能从文学作品中捕捉到独特的亮点,从作家的创作状态里发掘出高光时刻。在此基础上,他会关照当下的文坛,发出属于一个文学批评家独有的声音,以此来警醒作家。这种警醒背后,深藏着一个文学批评家的良知。与一般批评家那种点对点的赞美和歌颂不同,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从本质上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主要聚焦于小说批评。他善于发现问题,并向文学界发出呐喊。从他在各种文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到十年前的《小说里的心事》,再到前不久出版的《文学的深意》,这些作品都紧密贴合当代小说界,传递着他自己的声音。从表面上看,他的呐喊一半是在评论具体的作家作品,另一半则是在扫描文坛的整体样态。而其本质,是为了发现问题,警醒文坛。在《文学的深意》里的《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要勇气》一文中,他指出:“在肯定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同时,也需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尤其在精神格局上的局限性尤为明显。”这样宏观层面的警示非常及时和迫切,无疑揭示了当代小说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谢有顺类似这样对文坛宏观的判断还有很多,这源于他作为一个批评家的职业良心。
从文本层面为作家解读问题,由此及彼,也是谢有顺文学批评的一大特征。在《灵光消失年代的文学讲述——谈谈张哲的小说写作》中,他借助张哲的创作,指出了小说创作技术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说:“有一些作家,经常让他笔下的人物直奔空无,以表明他实现了自我救赎,这种是典型的观念写作,因为他无法回答那个根本提问:之前人物那些蓬勃的欲望去哪里了?他的欲望是如何解脱并突然消失的?”他认为,没能写出人在欲望面前的两难之境,自然是不能服人的。这样近乎尖刻的批评并不常见,也很艰难,但一定是善意的。他并非针对某个作家,却能让很多人从中反思。对于类似的问题,在谢有顺的批评中屡见不鲜,他近乎苦口婆心地指出,可见他对小说作家怀有很高的期待。很多评论家都会提及“期待”这两个字,但空洞谈论的人很多,能发现空洞所在并将期待落地的人却很少。这也是区分批评家水平高低的关键。梁启超曾对传记文学提出“亲切、逼真”的要求,我觉得谢有顺对文学创作普遍存在问题的关切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
谢有顺对待文学和文学创作者怀有一种温润养生的态度,既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当头棒喝,而是如同怀有深情的同道之人,给予真诚的寄语。他对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深情,并非体现在逢人就说“我是很期待你的”,而是具体而精准地指出问题之所在。他毫不掩饰地指出中国当代小说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说,最近读了不少新出版的小说,深感小说作为一门叙事的艺术正日薄西山,小说越来越成了故事的代名词。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令人惊骇的一面》中提到:“现代小说又早已不满足于展示表面的生活,它要挖掘日常事件下的行为动机,发现内心世界里的秘密角落。”这体现了他的批评艺术,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批评,而是能给出确切、精准的答案。
谢有顺是最懂作家的文学评论家,读他的文学评论,仿佛能看到他就是一个小说家。他知道如何艺术地进行批评,更懂得小说“怎么写”。在《小说中的心事》中,他写道,写作的资源往往存在于生活的罅隙中,没有敏感的心灵或很强的精神警觉,是无法发现它们的。他的这些批评话语,能让作家产生真切的心灵感应,从而获得写作启发。作为一个评论家,既不能当头棒喝,也不能无限逢迎,这个职业有其职业准则,那就是点亮薪火,烛照全局。对于普通的写作者来说,他们从评论家的文章中获得的收获与从经典作品阅读中所得相比,孰多孰少,就要看评论家能否站在经典的肩膀上,点燃创作者的创作热情。谢有顺的不少作品都能通过他人的文本暗示创作者一些文学真谛和深意,这看似超出了评论某一具体文本的价值。
既能关照文学全局,又能切中文学流弊,更能与作家倾心交流,不做伪,这便是真实而艺术的谢有顺所蕴含的文学深意。
本文介绍了谢有顺的基本情况,着重阐述了他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诸多特点和贡献。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文学亮点与问题,通过小说批评、文本解读等方式警醒文坛,对文学和创作者怀有深情且能精准指出问题,其评论艺术能给予作家启发。谢有顺凭借关照全局、切中流弊、倾心交流的特质,展现出真实而艺术的文学深意。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