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的余生》深圳首发暨鉴赏会在深圳图书馆北馆举行,众多文学界、医疗界、艺术界嘉宾参与。活动展现了透析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力量,诗集主编讲述缘起,嘉宾致辞,作者分享创作心路,多位专家解读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从医学角度也给予肯定,此次活动是心灵洗礼,让人们看到素人写作价值及文学与生命的共鸣。
在这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时节,一场意义非凡且温暖深刻的活动——《我的余生》深圳首发暨鉴赏会,于深圳图书馆北馆盛大举行。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仿佛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礼赞。
此次活动精心邀请了文学界、医疗界、艺术界的众多知名嘉宾,他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特殊诗集的诞生。这部诗集可不简单,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诗歌合集,更是一次对生命的深度探索,是素人写作在文学领域的一次大胆实践与创新,充分展现了透析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在文学创作中所蕴含的独特力量。
诗集主编阮雪芳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诗集的创作缘起。她回忆起整个诗歌创作过程,感慨万千地说这是一次生命的华丽蜕变。起初,那些“透友”们由于疾病的困扰,内心封闭而自卑,仿佛生活在黑暗的角落里。然而,在诗歌的滋养下,他们逐渐打开心扉,变得开放、自信起来。阮雪芳还意味深长地说:“当我们谈论诗歌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文学的社会性,是文学对生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后,龙岗区横岗街道党工委委员李昆、深圳图书馆副馆长王冰、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等嘉宾依次致辞。他们在致辞中纷纷表达了对诗集以及创作者们的崇高敬意,字里行间都传达出社会各界对这本诗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作者的心声”环节,作者代表林晓辉、邓芷仪、石丹彤等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创作诗歌的心路历程。他们坦言,作为透析患者,曾经的生活充满了孤独、迷茫和绝望,就像置身于无尽的黑夜中看不到一丝光亮。但是,诗歌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黑暗,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充满美好和希望的世界。林晓辉激动地说:“诗歌让我们慢慢转变,解放了思想,让我们能够坦然接受正规治疗,开始积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素人写作的力量
在当今文艺蓬勃发展的大浪潮中,“新大众文艺”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文化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创作者,普通大众也广泛参与其中,这充分体现了当下文化创造力的多元性和广泛性。而“素人写作”作为新大众文艺在创作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更是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的壁垒。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在生活现场的自我表达和真实书写,为文学创作赋予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诗集鉴赏会环节,多位专家、评论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围绕《我的余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且多次提及“素人写作”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著名诗人、《作品》杂志社副总编辑郑小琼在发言中深情地表示,这本诗集是“以燃烧的生命写就的诗句”。她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人的内心变得完整。当疾病让身体留下缺憾时,诗歌就像一位贴心的治愈者,弥补了这些缺漏。她还说,读文学素人的作品时,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源自内心的真诚,能够从具体的事件中汲取到强大的力量。
深圳出版社副社长、《书都》杂志总编辑魏甫华则指出,这次活动本身以及诗歌创作的过程,就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课。他提到,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文化束缚综合症,而作者们的诗歌就像一把锐利的剑,打破了这种束缚。他感慨地说:“通过写作,写小说,写诗歌,让我们重新活一次。”
深圳市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爱成从疗愈写作的独特角度对诗集进行了评论。他指出,这本诗集的疗愈功能尤为突出,“透友”们通过写作实现了自我治愈与心理升华,为当代疾病书写和疗愈写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铁军特别强调,“透友”们的写作不仅仅是对生命的简单记录,更是对文学“新大众文艺”的一次生动实践。他们的诗歌让他重新思考了“文学之用”的真正意义。他激动地说:“文学之用恰恰在这些‘透友’的诗句里面有非常真切的体现,它有希望,有盼望,有对生命的热切渴望。”
深圳市作协副主席谢湘南称赞这本诗集是近年来中国诗集中“最独特的一本”。因为它源于“透友”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展现了他们在具体生命场景中的深刻思考。他说:“‘透友’们把生命体验以现代诗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力,还拓宽了诗歌写作题材的选择范围,更是拓宽了诗歌写作的边界。”
用文学让生命更有质量
暨南大学博导、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张欣洲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对诗集进行了评价。他说:“这本诗集的出版是一个创新举措,对全国乃至全球的肾病界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作为医生,他一直都在探索如何提高透析患者这个群体的生命质量。之前,他们组织过粤港澳大湾区肾友运动会,而这次得到了文化界的大力帮助,这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特殊的机缘。他还表示,接下来,他们准备扩大这本书在业界的影响,结合多种医疗手段,探索多种路径,让透析患者们能够活得阳光、快乐、有尊严。
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表示,《我的余生》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透友”们的诗歌创作仍在继续,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随着科技和医疗的不断进步,他们的明天将充满更多的希望与温暖。她还提到,将对作品进行系统化传播和持续推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命与诗歌的强大力量。她坚定地说:“生命、明天永远有意思,永远有意义。”
《我的余生》深圳首发暨鉴赏会不仅仅是一场文学的盛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刻洗礼。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素人写作”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学与生命之间那强烈的共鸣。
正如学者姚风在诗集的序言中所说:“尽管已是‘疾病王国’的公民,但他们并没有在无尽的痛苦与迷茫之中长吁短叹,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用诗性的文字去蔑视疾病,守护生命。”
《我的余生》深圳首发暨鉴赏会成功举办,展示了透析患者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力量。活动中主编讲述缘起,嘉宾致辞、作者分享创作心得,专家从多方面解读诗集价值,医学角度也认可其意义。此次活动体现了素人写作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文学对生命的积极影响,激励着透析患者乐观生活,也为社会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