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之力,让敦煌文化闪耀全球,数字赋能,敦煌文化在国际舞台绽放新光

本文围绕敦煌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全球传播展开,介绍了数字技术在敦煌文化保护、体验和传播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敦煌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走向世界并开展跨国合作的情况,展望了数字技术为敦煌文化传播带来的未来发展前景。

敦煌,这座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莫高窟为核心的众多艺术瑰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千百年来的交融与激烈碰撞。在漫长的岁月里,敦煌的壁画、彩塑等艺术珍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数字时代,敦煌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姿态勇敢地迈向国际舞台。通过艺术展览、数字科技、学术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持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敦煌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的核心驱动力。在艺术展、虚拟体验和在线平台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中,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敦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在海外吸引着众多粉丝。

从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到如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赋能,敦煌始终在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的访问量成功突破2300万次,其影响力覆盖了全球78个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高度赞誉它为“人类共同遗产保护的典范”。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敦煌文化跨越时空的藩篱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使其成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到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各个环节,为敦煌文化的全球推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它构建起了一个从保存到体验再到传播的全链条赋能体系,真正让千年文明变得“触手可及”。莫高窟的壁画与彩塑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面临着风化侵蚀等严峻问题。高分辨率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敦煌”项目能够永久存档30个洞窟整窟的高清图像以及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2024年8月上线的“敦煌学研究文献库”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整合了全球的研究成果,提供多语言检索与即时调用功能,为学者们搭建了一座高效的学术桥梁,有力地推动了敦煌学走向国际化。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让敦煌文化真正实现了触手可及。2023年的“云游莫高窟”项目运用VR技术,用户只需戴上头显,就可以360度全方位漫游洞窟,近距离感受九色鹿、飞天神女等壁画形象的灵动细节。2024年9月,“敦煌文化周”在哈佛大学推出AR体验,观众只需扫描展品,就能见证壁画“复活”,如反弹琵琶舞姿的动态演绎,栩栩如生,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繁华的时代。2024年8月的“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中华文明(美国、巴哈马专场)”首次实现了全球直播,使用5G技术以实时渲染与低延迟传输,用户可以在线自由切换视角,沉浸式体验数字博物馆,吸引了数万海外观众观看,极大地拉近了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敦煌再现”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同行及观众的高度评价。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尤金·王在“敦煌文化周”后表示:“AR与VR技术将敦煌壁画从静态变为动态,这种沉浸式体验是传统展览根本无法企及的,为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维度。”美国观众詹姆斯·霍尔在体验“云游莫高窟”后评论道:“我从未去过中国,但通过VR仿佛置身莫高窟,细节之精美令人震撼,这是技术赋予文化的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则称赞:“‘数字敦煌’的开放共享与技术创新为全球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其多光谱成像与三维建模的应用值得国际同行学习。”这些反馈充分表明,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敦煌文化的传播力,也赢得了国际学术界与公众的广泛认可。

与世界交融共鸣

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不仅仅是依靠技术的驱动,更是一场以多元形式讲述文化传播故事的综合实践。2025年2月,“飞越天空”敦煌艺术展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盛大开幕。展览通过高保真壁画复制、数字沉浸节目等形式,让戴上虚拟现实设备的新西兰观众仿若穿越千年,亲身触摸到丝路文明的魅力。2024年9月,“敦煌文化周”走进哈佛大学,通过数字展览、学术讲座与艺术工作坊等形式,为美国公众带来了多维的文化体验。此前,“丝路遗韵:敦煌艺术展”在法国卢浮宫与英国大都会博物馆巡展,借助多媒体装置再现了丝路的盛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些展览以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增强了文化的感染力,向世界充分传递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跨国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敦煌文化的全球影响,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敦煌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2024年8月,“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以“助推‘丝路文化’交流,筑梦‘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汇聚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的专家。论坛期间,敦煌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文物考古研究所签署协议,利用多光谱成像与三维建模技术,联合修复撒马尔罕古城壁画,提升其抗风化能力,计划2025年完成首批试点。与吉尔吉斯斯坦启动的“中亚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针对当地佛教遗迹开展数字存档工作,2024年底前完成了10个遗址的激光扫描与建模,并构建了开放数据库。与斯里兰卡合作的“佛教艺术比较研究”项目,通过数字化对比敦煌壁画与康提地区石窟艺术,挖掘丝路文化的共性,已经产出了初步的研究报告。同月,“阿富汗考古与文物保护高级人才研修班”开班,70余名阿富汗专家来华学习莫高窟壁画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学员穆罕默德·纳赛尔表示:“敦煌的数字化存档与修复经验,为巴米扬大佛保护提供了可行方案。”这些项目通过技术输出与人才培养,将敦煌智慧融入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遗产保护实践中,深化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凸显了敦煌在丝路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持续为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语音识别与个性化推荐优化导览体验,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文化的内涵。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数字文物的版权,有效防范盗用风险,为敦煌文化的数字资产提供安全保障。5G技术则可以提升在线沉浸体验的流畅性,让全球观众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数字文化服务。数字技术以创新之姿,跨越时空诉说着丝路传奇,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强大的生命力。从虚拟洞窟的沉浸体验,到国际展览的震撼呈现,敦煌以多元的形式与世界交融共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敦煌文化不仅是启迪公众的珍贵资源,更是全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数字技术作为其全球传播的关键钥匙,开启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篇章。

本文详细阐述了敦煌文化在数字时代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全球传播的情况。数字技术在敦煌文化保护、体验和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创新形式让敦煌文化“触手可及”,并获得国际认可。同时,敦煌文化通过艺术展览和跨国合作等多元方式与世界交融共鸣。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继续拓展敦煌文化传播空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906.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