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以及服务职工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和取得的成果,展现了工会为职工发展和地区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积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职工文化阵地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建成了多达112个职工文化阵地、7100多家职工书屋以及1200多家职工讲堂,为职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场所。并且组织北疆职工乌兰牧骑深入车间、厂矿,甚至走到边关,精心送去了近300场慰问演出,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还开展了以“石榴花开别样红”为主题的职工演讲、“我们的新时代”短视频大赛等活动,活动场次多达11万余场,服务职工超过2000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全区职工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坚定不移的工作主线。
新中国成立之后,自治区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管理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等共同组成的自治区职工技协队伍,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积极开展企业技术革新、技术创造、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1984年,具有重要意义的“安康杯”竞赛活动在包头市发起,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近年来,自治区总工会紧紧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积极开展了50项全区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其带动下,有4.06万家建会企事业单位纷纷开展竞赛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同时,举办了覆盖17个行业(产业)、1262个工种的全区职工职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有效地促进了职工素质的提升。
在聚焦创新创造方面,自治区总工会精心打造了2963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在这些工作室的推动下,全区涌现出了8.62万项创新成果、1.423万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治区总工会还不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方案》等重要文件。同时,建立了28所内蒙古工匠学院,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此外,开展了农牧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帮助2.4万名农牧民工提升了学历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2024年,自治区总工会团结凝聚全区广大职工和产业工人,积极投身“五大任务”“六个工程”主战场,开展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劳动竞赛大会战、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产业工人在行动等“十大行动”。到了2025年,自治区总工会紧盯“六个行动”,部署了27项重点工作,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持续为强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服务送到职工心坎上
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时刻关心职工生活,尽最大努力解决职工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
作为职工群众贴心的“娘家人”,多年来,自治区总工会始终把广大职工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问题放在心头。
自2016年以来,自治区各级工会通过精心组织开展京津冀蒙跨区域促就业招聘活动、医疗救助等多种方式,成功帮助56171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让他们感受到了工会的关怀和温暖。
2019年,内蒙古职工互助保障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积极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行动,每年为每位参加职工补助10元,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参保补贴8507万元,发放补助金3.23亿元,有33.3万人次从中受益,切实减轻了职工的医疗负担。
从2023年开始,自治区总工会通过“暖边北疆行”活动,投入3378.5万元,对边境、口岸职工和守边固边红色堡垒户、党员中心户共计2.67万名进行慰问。同时,召开全区工会助力自贸区创建工程打造北疆亮丽口岸工会推进会,投入1660万元,大力支持边境地区及12个陆路口岸的工会组织和职工之家建设。
2025年,自治区总工会推出了服务职工办实事项目12项,进一步提升了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自治区总工会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努力实现资源整合、组织结构优化、工作能力提升,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生动实践中彰显工会担当、贡献工会力量。
本文全面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产业工人队伍锻造和职工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和采取多项举措,不仅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提升了职工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切实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增强了职工的幸福感。未来,总工会将继续完善工作体系,为内蒙古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