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发布儿科大模型,“AI儿科医生”温暖人文相伴,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发布,“AI儿科医生”开启儿科医疗新时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基层版和专家版“AI儿科医生”同步上线,介绍了其模型基础、应用推广、功能特点、诊断准确率等情况,还探讨了“AI儿科医生”是否会取代医生的问题,最后提及基层版上线意义及家庭版上线计划。

今日下午,也就是3月2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儿童医院”)有了一个重大的医学突破。在这里,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正式与大家见面。与此同时,基层版和专家版的“AI儿科医生”也同步上线。值得一提的是,在测试阶段,“AI儿科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超过了该院主治医师的水平。

“AI儿科医生”是以“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为根基生成的。这个强大的大模型涵盖了4万多份指南以及3800多万份科研文献,基本上把国内外权威的儿科临床指南和科研文献都囊括其中。北京儿童医院以托管的4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重要支点,联合北京市儿科医联体,将影响力辐射到北京市海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医院以及河北省150余家县级医院,积极推动“AI儿科医生”的广泛应用。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说,针对可能出现的AI幻觉这一问题,“福棠·百川”通过循证框架来验证模型输出的科学性,从而减少“黑箱”风险。同时,它还支持个性化分析,能够结合患者的特征匹配出最佳的诊疗方案。而且这个模型还具备动态跟踪疾病最新研究的能力,推动精准医疗和诊疗标准化,大大降低了误诊和过度医疗的风险。

早在2024年12月,“AI儿科医生”在测试阶段的表现就十分亮眼,其诊断准确率超过了北京儿童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当时,该院的12名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与“AI儿科医生”分别对60个门诊病历进行诊断。结果显示,“AI儿科医生”的准确率达到了82%,而真人医生的准确率为78%。

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基层的信息化能力,会大量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条件。

虽然基层版和专家版“AI儿科医生”都是基于“福棠·百川”这个大模型,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它们的功能定位是有差异的。其中,基层版包含了诊疗模块、转诊模块、培训模块和科普模块。

“AI儿科医生”能够为基层医生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流程指导。比如在问诊环节,模型会提醒医生询问关键症状和病史信息;在检查环节,会根据症状推荐必要的检查项目;在诊断环节,结合检查结果给出初步的诊断;在治疗环节,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诊疗水平。

倪鑫院长提到,和专家版相比,基层版“AI儿科医生”给出的诊疗建议会相对简单一些,这样更符合基层医生的实际需求。

经过北京儿童医院的验证,倪鑫表示,“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出现幻觉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了。如果诊疗方案和基层医生的判断出现分歧,可以请其他医生一起会诊;要是遇上疑难杂症,就意味着需要向上级医院转诊。助力我国儿科医疗体系的分级诊疗建设,也是基层版“AI儿科医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面对“‘AI儿科医生’这么厉害,医生会被取代吗”这个问题,倪鑫院长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永远不会”。因为AI仅仅是医生的助手,它没有处方权。如果AI给出的诊疗意见和基层医生的不一样,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医生手中。要是出现误诊的情况,医生本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倪鑫院长感慨地说:“医生不是神,但是医学却是神圣的。”“AI儿科医生”缺乏和家长、患儿的互动,而医生传递的医学温度是至关重要的。他举例说:“当家长因为孩子生病而落泪,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递上纸巾帮他们擦眼泪,这份人文关怀AI是无法给予的。”

倪鑫院长还介绍到,北京儿童医院基层版“AI儿科医生”的上线,是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医疗机构的一次有力探索,也是下沉儿科优质医疗资源的一个突破性尝试。并且,家庭版“AI儿科医生”也计划在今年年底上线。

北京儿童医院发布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基层版和专家版“AI儿科医生”同步上线,其具备强大的功能和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探讨了“AI儿科医生”不会取代医生,因为它缺乏人文关怀,最终决定权仍在医生手中。基层版“AI儿科医生”的上线有助于分级诊疗建设,家庭版也即将上线,这一系列举措将推动儿科医疗的发展和优质资源的下沉。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30.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