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展开,阐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分析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其面临的“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最后表明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迎来良好机遇,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积极培育一批既熟悉行业特点又精通数字化技术的服务商,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这一重要的决策部署意义深远,其核心目的在于帮助中小企业冲破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重重困境,紧紧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宝贵机遇,全面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效,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息息相关。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数量众多、基数庞大,这就决定了其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如果大量的中小企业能够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那么将极大地提升整个制造业的韧性与活力,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相反,如果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展不顺,就可能影响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进程,不仅无法发挥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甚至可能出现头部企业的“孤岛效应”,即头部企业在数字化方面领先,但与其他中小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协作。此外,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使它们能够在更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而增强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之所以强调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是因为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突破。其中,“不想转”的问题根源在于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理念滞后。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长期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模式,更看重眼前的短期收益。这种因循守旧的观念,使得他们要么误判了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时机,要么对转型存在抵触情绪,最终导致企业错失了数字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要激发这些企业的转型意愿,就需要让管理者切实感受到不转型可能面临的“苦头”以及转型后带来的“甜头”。可以通过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不转型可能面临的市场份额下降、成本上升等问题,以及转型后可能获得的长期增长潜力与竞争优势,从而引导中小企业改变认知,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
“不敢转”的背后则是中小企业对资金和风险的担忧。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小企业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而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采购软硬件设备,后期还需要持续进行维护和升级。“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成为了不少中小企业心中的顾虑。同时,数字化转型对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伴的风险也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要消除这些担忧,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有待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价格实惠、性能良好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不会转”的症结主要在于中小企业缺钱、缺人、缺技术。数字化转型需要将多种先进技术进行整合应用,还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和技术研发能力,同时资金压力大、资金来源有限,对转型目标也不明确,这就导致它们即使有转型的意愿,也不知道如何去做。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能发挥重要作用。该平台可以通过提供评测、咨询、落地实施等一站式服务,有效破除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迷茫。此外,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也需要多方合力,引导中小企业明确转型方向和目标,共享转型资源,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企”制宜地开展重点突破。
值得庆幸的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同时,公共服务体系也在加速完善,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筑牢了坚实的根基。通过多方协同、生态共建,将助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一进程不仅关系到万千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展开,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转型中“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当前数字化技术、产业链协同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为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多方协同将助力中小企业实现跨越,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