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职场中部分人将工作“转包”给他人的现象,深入分析了这一行为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解决建议。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职场人“转包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探讨了其对员工、承接者以及企业的影响。
近日,职场中部分人将工作“转包”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连续加班3个月后,我实在扛不住了。”在北京某公司任职的赵晴(化名)向记者透露,她通过社交平台把自己的部分工作“转包”给了一位在校大学生。
记者调查发现,职场中“转包工作”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些职场人选择将工作“转包”给他人完成,以此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获取更多自由时间。
对此,专家明确指出,“转包工作”这一行为存在法律风险,而且由于相关市场处于灰色地带,承接者的权益也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范围。同时,“转包工作”的承接者自身也应当增强权利保护意识。
“干不动了,只能找人接盘”
赵晴向记者讲述:“领导要求一周内上交一套产品推广文案,可我每天光是完成必要的本职工作,就常常加班到晚上9点以后,根本没时间和精力独立完成这份文案。”说着,她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凌晨1点,她通过某二手交易平台联系到一名大学生,以500元的价格将产品推广文案的撰写工作“转包”给了对方。
“干不动了,只能找人接盘。”这是某社交平台上一条“转包工作”帖子的标题。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接单”“工作转包”等关键词时,发现大量“代写文案”“代做PPT”“代写年终总结”的内容,单笔交易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小蒙,就承接与赵晴需求类似的文案撰写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在社交平台上接单,利用课余时间写作,运气好的时候每月能赚取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的客户大多是美妆、日用行业的职场人,他们通常对时间要求较紧,但对质量的要求只要‘能过关’就行。”小蒙说。
与零散接单的小蒙不同,自由撰稿人益达有固定的合作对象。他每月为一位体育自媒体记者代写稿件,每篇收费500元 – 1000元。
“工作转包”存在风险
那么,将自己的份内工作“转包”给别人做,是否存在风险呢?有关专家表示,“工作转包”这一行为存在法律风险,由此延伸出的产业链也处于灰色地带。
北京论法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孙焕文分析道:“将工作转包给他人,这种行为在法律上通常不被直接归类为典型的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私下的、非正式的委托或承揽关系。”这种非正式关系可能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
对于员工本人而言,将核心工作转包,可能违反公司规定或劳动合同中的忠诚义务和勤勉义务。“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责任归属不清。如果工作出现问题,如质量不达标、延误交付或泄露公司机密等,公司和员工都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而且由于这种关系往往缺乏正式的书面合同和明确的责任条款,一旦发生纠纷,维权将变得异常困难。”孙焕文说。
对于“转包工作”的承接者来说,同样面临风险。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接单群体往往隐匿于社交平台和二手网站,缺乏行业监管。他们通常不会与用工方签订书面协议,也没有有效的渠道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小蒙告诉记者:“我们能否拿到报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人品。”有一次,她熬夜帮某公司产品公关写推广文案,但交稿之后对方就“逃单”了。
不过,熟练的转包承接者往往会“留个心眼”,以自己的方式确保合作的可靠性。益达告诉记者:“我在接单前先看下对方的单位是否真实存在,对于新客户也会收取订金。”
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
赵晴对于工作转包表示:“如果不是实在做不完,谁愿意把自己的工资分给别人。”
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分析称:“部分企业为了压缩成本,一人多岗成为常态。‘超饱和’的工作量导致部分员工选择通过‘转包’自己的工作任务来缓解身心压力。”
专家认为,“转包工作”现象是职场内卷与零工经济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需要反思用工机制,将重点从“堵漏洞”转移到“疏压力”上来。
河南省新世纪管理学教师付海芳认为:“员工选择‘转包’工作来缓解压力,暴露了企业人才配备工作不到位、任务分配不合理、人力评估失效等问题。”企业应坚持因材器使的配备原则、建立科学的工作量评估体系,而不是通过无限叠加员工个人任务量来降低成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孙焕文表示:“承接‘转包工作’的群体多为灵活就业,不受传统雇佣关系的束缚。可参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要求交易平台备案、强制电子合同签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行业现状不能完全保障自身权益的情况下,“转包工作”的承接者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权利保护意识。孙焕文提醒:“在接单前应仔细甄别客户信息和任务要求,避免陷入押金诈骗、薪资拖欠等风险。”
评论2
-
无奈的清醒 2025-03-21发表于四川
法律风险这么大,还是谨慎一点好。
-
ITBiao 2025-03-21发表于四川
要是被发现转包,估计饭碗就没了。
我要评论
本文围绕职场“转包工作”现象展开,阐述了其产生原因,包括员工工作压力大、企业用工机制不合理等。同时,详细分析了该行为存在的法律风险,对员工和承接者的权益都有潜在威胁。最后,提出企业应反思用工机制,有关部门要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承接者自身也需增强权利保护意识等建议。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