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助力:确定月球古老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嫦娥六号月壤研究: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找到初始锚点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研究,确定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 – 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这一成果对理解月球乃至太阳系早期演化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嫦娥六号助力:确定月球古老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嫦娥六号月壤研究: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找到初始锚点

嫦娥六号苏长岩记录了42.5亿年前月球南极 – 艾特肯大型撞击事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图)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确定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 – 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这一研究成果于3月21日刊登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初始锚点,对于我们理解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早期演化过程,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

在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撞击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外部动力过程。内太阳系的各个天体都经历了相似的撞击历史。而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这些撞击坑就像是太阳系撞击历史的“活化石”,记录着过去发生的种种故事。

其中,直径约为2500公里的巨型撞击坑SPA盆地,更是月球最为古老的撞击疤痕。它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了月球幼年时期遭受的巨大“创伤”。SPA盆地的形成时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月球演化历史的关键节点和撞击历史的起始锚点,还能作为校准太阳系撞击史的黄金参照。有了它,科学家们可以为火星、水星等行星的撞击坑建立统一年龄标尺,因此它也被视为太阳系留给人类珍贵的“宇宙时钟”。

精确限定SPA盆地的形成时间,一直是国际深空探测领域长期以来的首要科学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月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从仅有的5克月壤中,分选出1600余颗大于200微米的岩屑。他们基于细致的岩石学分类,从这些岩屑中挑选出20颗具有代表性的苏长质岩屑颗粒,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综合多项证据,团队最终确定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

本文围绕中国科学家通过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研究确定月球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这一重要成果展开。介绍了撞击作用在天体演化中的重要性,强调了SPA盆地的特殊意义以及精确确定其形成时间的难度。中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对推动月球和太阳系早期演化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784.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