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小鹏汽车和小米集团的2024年财报情况,分析了两家企业营收、利润等关键数据的增长表现,探讨了背后相似的增长基因,如创始人躬身入局、精准营销、市场战略等,同时也指出了它们各自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张图片映入眼帘,这是来自小鹏汽车公众号的图片。从财报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24年全年小鹏汽车的营收达到了408.7亿元。对比2023年的306.8亿元,营收实现了大幅增长,暴涨超100亿元。尽管目前小鹏汽车尚未实现盈利,不过其净亏损情况已有明显改善。2023年净亏损高达103.8亿元,而到了2024年,净亏损减少至57.9亿元,同比大幅收窄44.2%。与此同时,2024全年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为14.3%,同比提升了12.8%。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新车交付指引为9.1万辆至9.3万辆,同比增长317.0% – 326.2%;营收预期为150亿元至157亿元,同比增长129.1% – 139.8%。由此可见,得益于新车交付量的持续稳健增长以及毛利率的正向改善,小鹏汽车距离扭亏为盈似乎并不遥远。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电话会议上自信满满地表示:“我们非常有底气地相信,在我们坚持AI研发大投入的同时会稳步走向小鹏在今年四季度的盈利。”
再把目光转向小米。家大业大的小米,其“最强年报”有着诸多看点。能让雷军激动发博亲自盖章“史上最强”,《节点财经》认为主要源于财报中的三个重要表现。
首先,无论是单季还是全年,营收数据均达到了历史新高。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小米集团2024全年总营收录得3,659亿元,同比上涨35%;经调整利润为272亿元,同比上涨41.3%,均为历史新高。即便不计算汽车收入,小米的主业营收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的3,331亿元。
从单季数据来看,年报显示小米第四季度营收1090.1亿元,同比增长48.8%,预估1043.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83亿元,同比增长69.4%,创下单季利润历史新高,这其中还包括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的7亿元。
这里展示一张来自小米公司公众号的图片。另外,小米互联网业务同样表现出色,创下了历史新高。2024年全年收入达人民币341亿元,同比增长13.3%,整体毛利率为76.6%。
在《节点财经》看来,成功的路径往往相似,而失败则各有各的问题。因此,这两家企业“年度最强财报”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值得发掘的相似增长基因。
看似并不相干,实则取长补短
2022年下半年,小鹏G9因配置和定价问题引发了大量差评,小鹏汽车的销量随之跌入谷底,企业一度陷入至暗时刻,直到2024年才逐渐回暖。而在此期间,小米汽车则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研发、上市。
那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小鹏汽车为了重回增长轨道做出了哪些改变?它与小米的发展策略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节点财经》分析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创始人躬身入局,重塑企业基因。
在小米,雷军一直以“All in造车”的姿态亲自带队研发小米SU7,甚至将董事会搬进工厂,还亲自开车试驾并进行直播。而在晚点LatePost的采访中,何小鹏曾提到,在小鹏汽车低迷时,他曾打电话给早期的投资人雷军,雷军一针见血地指出小鹏汽车最大的问题:“小鹏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你只想当董事长,不想当CEO。”雷军的意思很明确,想造好车,就得亲自当决策者,亲力亲为。
于是,互联网出身的何小鹏开始努力学习汽车制造的相关知识,带领公司从技术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他亲自管理供应链,精简SKU并严格把控成本,这才发现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推诿、腐败问题,于是在反腐行动中一口气开除了10个高管。
第二,精准营销,强化品牌认知。
小米SU7上市售卖之后,“SU7 Ultra锁单破万”“豪车用户占比80%”等话题迅速引爆社交网络。同时,雷军通过年度演讲进行造势,利用工厂直播强化大众对小米汽车“技术流”的认知,并邀请极客进行测评,用专业内容消解大家对新品牌的信任障碍。
小鹏汽车方面,何小鹏借助“自动驾驶对标Waymo”“AI芯片量产”等话题,为产品加深技术标签,并通过密集访谈强调“2025年盈利”目标,以强化市场信心。尽管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均通过精准的传播策略,为品牌赢得了大量的关注度和用户认知。
第三,“技术平权”为矛,“规模效应”为盾。
在市场战略方面,两家公司均以“技术平权”为矛,争夺主流市场;以“规模效应”为盾,覆盖研发投入。据了解,小米SU7最终上市定价21.49万元起,最高配为29.99万元。其中,双电机版最大功率673马力,零百加速仅需2.78秒;高配版续航800km,搭配800V高压快充,5分钟补能220km。
小鹏汽车则在G9失利后,重新梳理了车型的价格与打法。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小鹏汽车的车辆均价从25.4万下调至16.03万元。其中,MONA03 MAX版定价15.58万元,却标配城市辅助驾驶功能,直接将高阶智驾拉入15万元区间;小鹏P7 + 以18.68万元起售,较老款降价30%,同时搭载新一代视觉智驾方案,成本降低25%。
不过,两家企业也面临着各自的问题。雷军不久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目前第一焦点的问题是解决国内订单排队6 – 7个月的问题,如何扩产的问题。”与此同时,据小米SU7车主社群的调研显示,72%的消费者购车决策基于“雷军个人信誉”,仅18%认可“小米品牌背书”。这意味着,“米粉”们购买的是一台“雷军造”的汽车,而不是“小米造”的汽车。这种“创始人即品牌”的强绑定,在某种程度上和明星代言一样是双刃剑,甚至当创始人“塌房”时,其对品牌价值的影响会更甚于明星代言人。
小鹏汽车这边的问题也不容小觑。2024年小鹏汽车全年毛利率为14.3%,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为8.3%,这一表现明显低于理想汽车(19.8%)和小米汽车(18.5%)。造成低毛利率的原因很可能是其低价路线。如今低价车型占比的提升对小鹏而言,已从短期救市策略演变为长期利润率的“紧箍咒”:低价车型用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幅,或许远不及价格下探对毛利的吞噬。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资本市场更看好“技术输出”而非“以价换量”。另外,除了研发投入在不断上涨,小鹏汽车也逐渐加大在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的探索,这让本就不高的毛利率看起来更加岌岌可危。
这里有一张来自小鹏AI科技日的图片。综上所述,《节点财经》认为,小米与小鹏汽车的财报高光,本质是以创始人为核心的强驱动、以流量为杠杆的强营销、以技术为底座的强投入,这三者相互融合不仅可以让企业总有新故事可以讲,也在短期内创造出了“财报增速跑赢行业均值”的奇迹。但目前小米和小鹏汽车的销售体量、毛利率等数据,均未达到理想汽车等车企水平,既面临相同的问题,也有各自的挑战。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二者仍需通过规模效应或技术输出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案,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也是品牌能行深致远的关键。
本文深入剖析了小鹏汽车和小米集团2024年财报的亮眼表现,揭示了它们背后相似的增长基因,如创始人积极参与、精准营销和独特的市场战略。然而,两家企业也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如小米的创始人强绑定风险和小鹏汽车的低毛利率困境。未来,它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以应对市场挑战,而真诚将是品牌长远发展的关键。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