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丁成敏一家三代人的春耕经历展开,讲述了从过去人力耕种到如今智慧农业的巨大转变,展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3月2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年轻的丁泽辉熟练地操作着植保无人机,为麦田进行作业。这一幕,被新华社记者王皓定格在了镜头里。
春耕时节,66岁的丁成敏站在自家地头,看着儿子驾驶着农机在田野间穿梭,孙子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在天空中盘旋,眼中满是羡慕。眼前绿油油的麦苗,排列得笔直整齐,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这样的场景,对于丁成敏来说,虽然已不再陌生,但却和他记忆中的春耕大相径庭。
丁成敏出生于1959年,家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这里紧邻黄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当地的水利设施十分落后。
从懂事起,丁成敏就跟着父母下田干农活。对他而言,春耕是一段痛苦的回忆。那时,中国工业刚刚起步,距离农业机械化还十分遥远。实际上,1952年中国的拖拉机数量还不到2000台。
“以前种地,连用牛的都很少,几乎全靠人力。”丁成敏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每年春耕时,最累人的活就是施肥。起初,他挑着担子走村串户收集农肥,然后再艰难地挑到地里。后来,他花了100多元钱买了一辆平板车,但即便如此,一上午也只能拉5趟。4亩地下来,得拉40平板车农肥。
“一天干下来,肩膀磨得全是水泡,没有个十来天,地里根本上不完肥。”丁成敏感慨地说道。
到了20世纪90年代,拖拉机开始在中国农村逐渐普及,丁成敏的春耕变得轻松了许多。1991年,他东拼西凑借了4000元钱,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从此开启了机械耕作的时代。这一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增加到了78.8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增加到了729.3万台。中国平原地区掀起了一股农机热潮,很多农民告别了人拉手耙的传统耕种方式。
与父亲丁成敏不同,他的大儿子丁全伟是在机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对于赶牛犁地、拉平板车送肥式的春耕,他已经没有多少记忆了。1998年,丁全伟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时,家里已经有了一台20马力的小拖拉机。此后,他不再局限于耕种自家的土地,还成为了一名农机手,为其他农户提供耕作服务。
1971年3月,在山西北部地区,农民们正往地里送肥备耕,这张珍贵的资料照片由新华社记者游云谷拍摄。
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解放了人力,更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丁全伟一家耕种的土地面积迅速从4亩增加到了300亩。不过,这些连片的农田起初是黄河边碱性大、土层薄的河滩地,亩产只有300多斤。
“地多了,小拖拉机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丁全伟更换了大马力新型农机。此时,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自家地里种粮,而是开始谋划搞农机服务。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直接惠及农户3300多万,扶持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
丁全伟表示,财政补贴大大减轻了购机负担,他先后添置了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2008年,他如愿以偿地成立了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机械化彻底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丁全伟回忆说,过去人工播种10亩地要花一周时间,现在使用先进的农机,1天就能完成,而且播种、施肥一次搞定,小麦平均亩产也达到了900斤。如今,他流转的土地面积达到了600多亩,合作社成员增加到了50多名,耕种、打药、追肥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
驾驶着大马力农机在地里作业时,丁全伟常常感叹时代发展变化之大。然而,在他22岁的儿子丁泽辉看来,父亲的操作方式已经有些过时了。每次听到儿子问他“你知道无人驾驶农机怎么操作”时,丁全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丁泽辉是一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是畜牧专业。在他眼中,智慧农业才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去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村,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尽管今年是他第一次参与春耕,但他却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
眼下正值给小麦喷药的季节,和父亲开着农机喷药不同,丁泽辉只需设定好路线,然后轻轻按一下按钮,植保无人机就能自动巡航完成喷药作业。他说,无人机喷洒农药的速度比传统农机快得多。
在他的劝说下,家里还新购置了无人驾驶播种机。这台播种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播种1000米误差小于5厘米,而且能24小时连续作业,大幅提高了播种效率和出苗率。
“机器代替人工只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现在智慧农业正在快速发展,数字化种植、机器人作业、大数据监测才是我们这代新农人的春耕。”丁泽辉自信地说道。
3月2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丁全伟正在认真检修农机,这一幕同样被新华社记者王皓记录了下来。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5%。智慧农机将逐步实现对农业生产中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支撑。
这一家三代人的春耕故事,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见证了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历程。
本文通过讲述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丁成敏一家三代人的春耕经历,展现了中国农业从过去的人力耕种到如今智慧农业的巨大转变。从丁成敏的人力劳作,到丁全伟的机械化作业,再到丁泽辉的智慧农业实践,反映了中国农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政府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正朝着更高效率、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