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的相关情况,包括会上发布的政策措施、签约成果,以及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现状、未来规划,还提及了专家的建议和指导委员会的成立等内容。
在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合肥市可谓是雄心勃勃且举措有力。近期,合肥市宣布了一系列重磅计划,旨在全方位保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其中,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是一项重大举措。这一基金将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等工作。同时,合肥市还计划在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此外,每年提供1亿元专项资金补贴智能机器人企业研发成本,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3月30日,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合肥市中安创谷科技园盛大举行。此次大会成果丰硕,会上发布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并组建了产业生态联盟。当天,合肥市各县区与众多机器人企业进行了集中签约,包括乐聚机器人、中鼎股份、零次方机器人、聆动通用、容知日新、宇翼科技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总签约金额超65亿元。这充分显示了各方对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回顾2024年,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值突破500亿元,企业数量增长83%,“四上”企业产值增速达40%。全市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60家,形成了“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全链条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同时,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拥有中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江淮中心等10大平台,创新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在本次大会上,合肥市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6128”工程正式发布。该工程计划在一年内开放60家整车配套企业供应链目录,为100家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与技术攻关支持。同时,打通华为、讯飞两大多模态“智慧大脑”,实现行业标准统一,形成强大共性服务能力,并在8大应用场景加速落地。这一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为强化政策支持,合肥市再次强调了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每年提供1亿元专项资金补贴研发成本等举措,全方位保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在致辞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表示,应聚焦精密减速器、高灵敏传感器、模块化驱动装置、节约型数据学习算法等关键环节,构建“材料—器件—算法—系统”全链条创新体系。在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框架下,有必要设立“机器人+”示范工程。他还指出,在不同领域应积极发展智能机器人,如在工业领域发展智能焊接、柔性装配机器人,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医疗领域推广腔镜手术、康复护理机器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在农业领域布局果蔬采摘、精准施药机器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在应急领域突破废墟搜救、危化处置机器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会上,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该专委会汇聚了国内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权威专家院士、头部企业高管和行业领军人才,其目的在于整合行业资源、企业优势,营造研发、制造、训练、测评、应用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加快央地合作、企业协同、场景创新和项目落地。
据了解,本次大会不仅是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国先中心(合肥)首次携手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以“心谷联动”的模式共同推动产业创新与生态创新。国先中心(合肥)重点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城市等领域,发挥地方政府资源整合和效率优势,汇聚央企、高校院所、重要民企以及地方高端创新要素,承接国家重点改革任务;科大硅谷则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致力于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
本文详细介绍了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的情况,展示了合肥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上的决心和举措。从资金支持、政策发布到专家建议、产业联盟成立等多方面,都体现了合肥对该产业的重视和推动。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在各项举措的推动下,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