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巨丰堰:古老“水立交”的现代魅力与历史荣光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巨丰堰,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独特的“水立交”特点、后续发展、历史意义、灌区景观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等内容,展现了巨丰堰的重要价值。

李云鹏

秀山巨丰堰:古老“水立交”的现代魅力与历史荣光

这是秀山巨丰堰三拱桥渡槽,由李云鹏供图。

在广袤的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可谓地无三尺平。山民们为了引水灌溉,那些沟沟渠渠不得不顺应山势而建,从而变得“立体”起来。而秀山巨丰堰,就是这样一座极具特色的“水立交”工程。巨丰堰坐落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历史悠久。在 2024 年,巨丰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其重要价值的高度认可。巨丰堰位于长江支流沅江流域,渠首设在沅江的三级支流平江河上,直至今日,它依然默默地灌溉着 1.2 万亩良田,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保障。巨丰堰堪称丘陵山区“立体化”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灌渠沿线的农田高程差异明显,再加上几条平江河的支流以及沟谷穿插阻隔,使得渠系形成了独特的“立体交通网”。在整个灌区内,渠—河立交、渠—渠立交、渠—路立交的情况十分常见。而“水立交”的关键部件之一便是渡槽。干渠上的三拱桥渡槽,至迟砌筑于道光年间,它跨度达 50 米、高 12.5 米、宽约 3 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且仍在使用的古代砌石结构渡槽。在三拱桥渡槽处,形成了渠—渠—河三层立交的壮观景象,这也是巨丰堰最为典型的“水立交”景观。巨丰堰建成之后,随着灌区的不断发展,先后续建了永丰堰、黄角堰两座补水堰。它们从不同高程引水灌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效益和供水效率。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巧妙地实现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水资源合理配置。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国际社会上备受关注,而巨丰堰正蕴含着这样的智慧和理念。巨丰堰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还是西南民族地区废除历史上土司制度后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秀山素有“湘黔锁钥、武陵明珠”的美誉。在乾隆元年(1736 年)在此置县之前,渝东南区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有着“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的规定,农业开发程度较低。雍正朝后,以秀山地区为核心的“平茶土司”被废除,当地人口逐渐增加,农业发展也开始提速。巨丰堰的建成,对当地的粮食供给、人口安居以及经济社会稳定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 年长江流域遭遇重大旱情,而巨丰堰灌区依然实现了粮食丰收,这座百年古堰立下了新功,充分体现了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现实价值。巨丰堰灌区的景观宛如一幅武陵山区“桃花源”式的田园牧歌画卷。秀山位于渝东南武陵山脉南段,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巨丰堰灌区所在之处是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坝,就像崇山峻岭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当人们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这里,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眼前呈现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景象,仿佛置身于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之中。秀山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伟大的水利工程,其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秀山花灯、秀山民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境内的洪安镇是沈从文先生小说《边城》的原型地,同时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第一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巨丰堰这样的“水立交”的滋润和浇灌,这片宛如桃源的土地变得愈加丰沃宜人,也滋养出了更加璀璨的文化之花。

本文详细介绍了秀山巨丰堰的多方面情况,包括其独特的“水立交”结构、悠久的历史、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优美的灌区景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巨丰堰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084.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