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全国政协委员冯俐在儿童戏剧创作方面的观点和建议展开。冯俐关注儿童戏剧的教育意义,探讨了如何让戏剧与孩子心灵相连,还鼓励戏剧创作者积极拥抱科技,同时强调了以文化艺术“浸润式育人”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意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制作节目期间,冯俐(左三)与孩子们一同分享《猫神在故宫》里的传统文化知识。(受访者供图)
探寻戏剧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可能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冯俐在履职的过程中,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儿童戏剧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她怀揣着美好的愿景,期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戏剧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为此,她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尤其专注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题材以及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领域。在调研过程中,她有了深刻的感悟。她认识到,革命历史剧的创作绝非简单地复制历史符号,而是需要创作者深入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她强调:“红色题材戏剧不仅仅是英雄人物故事的呈现,它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要让孩子们真正领悟这些厚重的历史,就必须探寻出最契合他们的表达方式。”
今年年初,一部爆款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映入冯俐的眼帘,它让冯俐看到了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无限可能。
冯俐感慨道:“这类成功的案例宛如一盏明灯,为我们儿童剧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和借鉴。无论选择何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创作者都必须下足功夫深入研究创作对象,同时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够将脑海中的创意精准地转化为舞台上或电影里鲜活的形象。”
冯俐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传统戏剧还是现代电影,抓住人的情感表达,深刻理解创作对象、理解孩子,都是创作者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只有在这些关键方面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创作出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激励戏剧创作者积极拥抱科技
在当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冯俐有着深刻的思考。她表示:“受到AI影响最大的行业,涵盖了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领域。我们应当以严肃、慎重且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如何与孩子们携手面对AI,如何利用AI来创造属于人类的文化和艺术。”
她坚定地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情感与AI的情感有着天壤之别。AI虽然能够快速模仿文风,但那仅仅是表面的模仿和机械的拼接。”
与此同时,冯俐积极鼓励戏剧创作者主动拥抱科技。她建议:“我们可以巧妙利用AI工具辅助日常写作,从而节省精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部分。因为戏剧创作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而这恰恰是AI无法企及和取代的。”
冯俐还向记者强调:“艺术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情感且具体可感的,而不是空洞泛泛的概念。”她透露,在今后的履职工作中,她将重点聚焦于戏剧创作、文化传播和教育创新这几个关键领域。
她满怀希望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文化思想表现出高度的认同,他们正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以文化艺术等方式进行‘浸润式育人’,对于涵养和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围绕全国政协委员冯俐在儿童戏剧创作方面的观点展开。冯俐关注儿童戏剧教育意义,认为创作要找到与孩子心灵相连的表达方式,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同时,她鼓励创作者在AI时代拥抱科技,利用其辅助创作,强调戏剧创作核心是情感连接。此外,她重视以文化艺术“浸润式育人”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