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邂逅中医药,传统瑰宝能否重焕生机?

本文聚焦于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探讨在国务院相关意见提出运用数智技术赋能中医药产业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能否让传统中医药焕发新活力,介绍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应用场景,同时也指出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家的推动举措和人们的思考。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中医药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节点上。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这其中,中医药“拥抱”人工智能(AI)的趋势愈发明显。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独特的“气”“血”概念,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再到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理论,无不彰显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医学智慧,举世瞩目。然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性,使得它一直难以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清晰阐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座中医药宝库,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指出:“现代科技的进步,给中医带来了很多启示。”他认为,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业界对中医药的未来有了更多的遐想:借助AI的力量,现代科学研究能否让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呢?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赵宇平看来,中医原创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与共融。中医辨证注重关注全身状态的改变,而AI大模型则关注全局各模块的数据;中医辨证通过反馈进行调理,模型迭代也通过反馈进行调整。还有专家指出,中医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主要基于丰富的经验和观察,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机器学习中的大规模数据训练有着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性,为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可能。如今,从海量数据中挖掘规律、建立模型,正逐渐转化为“AI + 中医药”的应用场景。比如,通过对大量患者舌苔图片的深度学习,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出舌象对应的健康状态,辅助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对中药古籍中海量方剂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新的药物组合模式,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此外,中医智能可穿戴设备、中药材品质识别、中医药古籍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等方面,也都在积极探索与AI的结合。

传统与现代的“邂逅”,不断带来新的惊喜。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针灸机器人、推拿机器人等科技感十足的技术和设备,正越来越多地投入应用,不断刷新着中医医工融合的新高度。

然而,中医药要借助AI走上“新赛道”,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匮乏,数据安全存在隐患,算法和模型有待优化改进,诊疗数据和术语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都是亟待攻克的“疑难杂症”。

尽管前路漫漫,但国家已经开始积极推动。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用3至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

与此同时,中医传承人与爱好者也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否真正“领悟”复杂的中医语言、如何防范化解人工智能技术参与诊疗行为的伦理道德风险、好中医是否会因过度依赖技术而越来越少等。这些思考,也将启发科技在中医药领域的新探索。

迎着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正有望重新焕发璀璨的光彩,为人类创造更多健康福祉。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医药与AI将携手成就“一桩美好的姻缘”。

本文围绕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展开,阐述了两者结合的背景、可能性和应用场景,指出面临的困难,同时介绍了国家的推动政策和人们的思考,认为中医药与AI的结合有望让中医药重焕光彩,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411.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