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本文围绕3·15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了蜜雪冰城食品安全曝光后的社会反应、“小儿智力糖浆”体现的家长焦虑、食品安全报道的现状,还分析了食品工业化对人们饮食和生活的影响,以及零工经济、消费需求的变化等内容。

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3·15的历史考古

丁欣雨:蜜雪冰城的相关新闻被曝光后,网友们的反应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有人调侃道“雪王不嫌弃我穷,我也不嫌弃它隔夜”,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实则反映出当下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和期待度正在逐渐降低。不禁让人思考,从何时起,我们竟要在健康和生活成本之间艰难地做出抉择呢?

张友发:我认为蜜雪冰城的情况较为特殊。它凭借低价标签成功出圈,对于广大打工人来说,早已和蜜雪冰城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毕竟它的价格如此亲民,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大众的钱包,人们似乎很难再对它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不少人对媒体的报道存在不满情绪。许多人觉得媒体在关注企业问题时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就拿这次3·15来说,很多网友质疑为何不深入调查卫生巾企业,反而把目光聚焦在蜜雪冰城上。从情感共鸣的角度来看,蜜雪冰城似乎站在了网友这一边,而媒体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还有人觉得柠檬水过夜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人还开玩笑说:“你家柠檬水不睡觉吗?”

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图源:小红书

在讨论中还提到了一种名为“小儿智力糖浆”的药物。从其批准的适应症来看,它主要用于治疗多动症,首批批准时间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期,国内对于药物注册的临床循证要求相对较低,药品命名管理也较为混乱。然而,即便如此,该药物如今的年销售额仍能保持在5000万元的水平,这充分反映出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孩子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十分严重。

这类药品就如同许多化妆品的宣传方式一样,声称某种特殊成分能够针对某些方面的不足进行轻微改善。但实际上,在身体中补充某种成分的剂量,与能够立竿见影看到显著改变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焦虑人群的心理寄托,或许更多地需要我们去反思,大家普遍追逐的目标是否本身就是一种过于理想化、不太现实的东西。

张友发:我之前并不知道3·15晚会早在1998年就已经举办了,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晚会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当时还以为那是第一届。那个时期,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层出不穷,而且问题比现在更为严重,因为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渐构建现代食品体系的转型过程。

食品安全报道在传播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即媒体与大企业之间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只要广告投放机制存在,媒体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保护名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家总觉得3·15相关报道雷声大雨点小。

每到3·15这个特殊的时期,对于相关领域的记者来说,总会有企业找上门来询问:“老师,你3·15要写吗?”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记者在这个时间段不要报道自己的企业。企业在发布消息、举办活动时,也会尽量避开3·15。正如鲁青所说,有几年能够被报道出来的大多是小公司。此外,调查报道和调查记者行业的逐渐衰落,也对食品安全深层次的报道产生了不利影响。

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2022年4月5日,北京,商超货架上的樱花味食品 图源:视觉中国

徐鲁青:我曾经看到一位人类学家指出,现代人由于长期适应了工业化的味觉供给,逐渐变得难以接受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味道。例如,天然牛奶会带有一定的膻味,但由于我们长期食用经过加工的奶制品,已经将这种膻味视为异常的、需要被排除的味道。

张友发:在我个人看来,天然食物的口感或许并不一定能够抵御工业化食物的诱惑,这可能是由我们的大脑皮层所决定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食用最天然的食物,但内心最渴望的却是县城里的油炸食物,比如炸里脊肉、鸡柳条。这些食物是当年台湾地区为了推广快餐而发明的一种简单预制菜,曾经非常流行。它们对糖精和油炸的巧妙运用,让人难以抗拒。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在快餐尚未流行的年代,梁实秋就非常喜欢在雅舍谈吃,而且他还是麦当劳的忠实粉丝,甚至专门写过关于麦当劳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到,牛肉饼夹面包具有清洁、价廉、现做现卖、新鲜滚热且简便可口的特点。他认为中国人虽然喜欢吃烧饼、油条、豆浆,但看到街边炸油条、打烧饼师傅的设备和他们自身的卫生状况,实在让人难以光顾。在他看来,麦当劳不仅干净,口味也相当不错。

长辈们之所以觉得外面的食物不干净,与食品体系的差异密切相关。我的外婆做饭时,所用的菜是自家地里种的,油是自己熬制的猪油或者菜籽油,所有食材都来自村子里,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体系。而城市里的食品原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很强的工业加工特征。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食品的生产后台是未知的,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养鸡场、养猪场是否足够清洁,中间是否添加了化学元素,因此难免会对这些食品产生不安全感。此外,高度分工化的食品体系也容易滋生不安全的隐患。

社会学家严海蓉进一步指出,我们的饮食习惯与工作逻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雇佣关系中,超时工作成为常态,工作时间的延长严重挤压了生活空间和生活性的创造性劳动,比如做饭。与长辈相比,这一代人很少自己做饭,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大量食用同质化、快餐化的食物。

徐鲁青:工作和饮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模式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工业化食品,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做饭;而当我们开始依赖外卖之后,又会进一步减少烹饪和坐下来用餐的机会。然而,烹饪和用餐是人类重要的社交活动,当我们坐下来与他人一起吃饭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在餐桌上会发生许多情感交流。

我发现自己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饮食方式,甚至很久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早餐该吃什么了。上次回老家,看到父母会认真考虑早餐是吃粉、吃面还是吃包子,我才深刻意识到一日三餐是多么重要的时间节点,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这三顿饭做准备。

友发刚刚提到了工业化对食物的改变,我在人类学家曹雨的《中国食辣史》中了解到,在过去的20年里,吃辣的地区越来越多,人们的口味也在逐渐变重。以前像江浙沪这样的地方,吃辣的馆子非常少,但如今辣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口味。这一现象与中国移民数量的增加和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密切相关,因为很多劳务输出的省份,如四川和湖南,人们都喜欢吃辣,他们将辣味带到了城市中。另外,辣也是一种很好的掩盖食物不新鲜的方式,这也与食品工业化的进程有关。

张友发:我们之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工作与饮食的关系上,加班导致人们只能选择快餐。从食品企业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消费业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万店”。各大品牌之间相互竞争,都希望能够率先开到1万家店,跻身前列,比如肯德基就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然而,在拓展门店数量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加盟还是直营的方式,都容易出现过于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问题,导致食品质量良莠不齐。

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香港地区的麦当劳门店 图源:视觉中国

张友发: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现在左翼的食品安全研究会批判全球化的食品生产,认为它在导致食品过剩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地区的食品不足,例如非洲的饥饿和美国的食物浪费现象同时存在。此外,全球化的食品生产还导致了大公司对种子的垄断。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一过程确实让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普遍的温饱。

这就如同对珠三角工厂的批判一样,很多农村女性到工厂打工虽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剥削,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也是她们逃离农村父权和高压劳作的一种方式。我和农村的亲戚交流时,他们表示宁愿去工厂打工,也不愿意在家里干农活,因为干农活实在太累了。我们常常批判富士康的工作强度大,但对于农村人来说,没日没夜地种地才是最辛苦的。食品工业也是如此,现代化、标准化、全球化的食物生产体系确实存在一定的负面倾向,但目前仍然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2019)电影截图 图源:豆瓣

对于一些加盟者来说,为了让所加盟的公司在行业中获得更多的营收,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每个人都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工作,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他们开车时会因为疲劳而犯困睡着,甚至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在货车上解决。同时,他们也无暇顾及与家人的相处,导致与青春期的孩子冲突不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做出真正自由的选择。

徐鲁青:骑手以及其他零工群体的处境与高度流动、高度工业化的体系紧密相连。

张友发:最初,网约车被称为共享经济,而不是零工经济。那个时候,开网约车被视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下班后开Uber赚点外快,被描绘成一种自由选择工作的斜杠生活。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家抱怨工作环境差,成为了对劳动的更加强力的剥削。

从福特制生产向后福特制生产的转变,从工厂式的大雇佣向自我雇佣的转变,这一过程曾经引发了许多浪漫化的想象。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我们看到美甲店店主也能够成为歌手,选择一种更具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工作。那时,大家都非常向往成为自由职业者。然而,如今失业的人都成了自由职业者,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的选择。看似有两种选择,但其实最好的选择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3·15视角下:食品安全、零工经济与消费趋势的碰撞,从3·15看蜜雪冰城风波,食品安全信任度堪忧

图源:豆瓣

最近,美国政客在讨论汽车工人罢工时提到,现在大家讨论的不应该仅仅是工资的涨跌问题,因为未来所有的工作都有可能被AI和机器人所取代。也许在过去,我们还能在吃麦当劳的汉堡和更健康的食物之间做出选择,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东西可吃。以前我们讨论的是互联网企业和自媒体表面上看起来自由,实际上却存在剥削现象。而现在的问题更加严峻,我们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既进不了大厂,也无法从事自媒体工作,只能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

徐鲁青:之前我和一个朋友去商场负一楼的米粉店,我和老板聊天时询问里面卖的是否是预制菜。老板告诉我,商场负一楼不可能有厨师,所有的食物都是预制菜。你会发现,在负一楼只能吃预制菜,而负一楼又是唯一消费得起的楼层,这就是无奈的选择。

张友发:最终,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可能会降低到只要能吃就行的程度。即使是冻肉,只要它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也就可以接受了。

经济学家香帅指出,日本在进入与我们相似的发展阶段后,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追求极致的性价比,于是日本诞生了像优衣库这样的快时尚产品;另一部分人则追求具有情感价值的消费,在中国与之对应的是谷子经济。目前,中国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一方面人们希望削减开支、追求性价比,另一方面又会购买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这两种需求并行不悖。

本文围绕3·15展开多方面的讨论,涵盖了食品安全、食品工业化、工作模式以及消费需求等内容。蜜雪冰城事件反映出人们对食品安全信任度降低,媒体报道也存在问题;食品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认知;工作模式影响了人们的饮食选择,零工经济面临着诸多困境;消费需求呈现出追求性价比和情绪价值的分化趋势。这些现象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和人们面临的无奈选择。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855.html

(0)
IsaiahIsaiah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