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全国两会期间受关注的乡村彩礼过高、随礼攀比等热点话题展开,介绍了司法在规范彩礼纠纷方面的举措及成效,通过两个乡村移风易俗的实践案例,阐述了移风易俗的方法和重要性,还强调了经济发展对乡村文明提升的支撑作用,最后指出要综合施策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地区彩礼过高、红白喜事随礼攀比负担重等问题,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些现象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影响着乡村的文明风尚和社会风气。
司法在引领社会风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彩礼认定范围、彩礼返还比例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年2月,最高法又发布了第二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通过司法裁判树立了价值导向,明确释放出坚决否定借婚姻索取财物的鲜明信号。以案释法、以案促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涉婚约财产纠纷增幅回落了14个百分点。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新风尚,成为了考验基层治理智慧的重要课题。以下两个乡村的实践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一个故事关乎新风尚如何“扎根”。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柳沟村,每当村里有喜事,由当地妇联干部发动的“主席红娘”就会主动上门,积极宣传“婚嫁从简、喜事新办”的新理念。经过长期的努力,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观念逐渐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另一个故事关乎好习俗如何“坚守”。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遇到红白喜事时,没有动辄上千元的高额礼金,也没有铺张浪费的宴席。村民们以“一斤肉价随礼”的方式来表达情谊,既免去了“人情债”,也让乡村的人际关系回归到了淳朴与纯粹。这一习俗能够在村里延续30年,村干部总结出了其中的关键: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一方面,避免“一刀切”,“一斤肉价随礼”的规定主要针对村民,对亲属不做硬性要求;另一方面,执行过程人性化,丰俭由人。村里倡议红白喜事酒席每桌总价在300元左右,但对于选择在县城酒店办酒席的村民,也予以理解和尊重,适当放宽标准。
从这两个地方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移风易俗并不是要与传统完全割裂,也不是简单地删繁就简,而是要在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中寻找最优解。
让好风尚在村民心中扎根并非易事,文明乡风的培育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持续用力。当下,一些地方探索采用“红白理事会 + 村规民约”的工作模式,提出务实举措,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共同约定”来消解“攀比焦虑”,村民的人情负担明显减轻。这些经验探索坚持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兼顾情与理的尺度,以民为本、因势利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有当规则与情感同频共振,移风易俗才不会成为割裂传统的阵痛,而是传承焕新的生机。
我们还应该看到,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文明“软实力”的提升,而这又离不开经济发展的“硬支撑”。高额彩礼、随礼攀比等问题之所以存在,除了部分村民“碍于面子”之外,还存在一些诸如“有了高额彩礼,女儿将来生活才有保障”等想法,还有的村民为了收回随礼钱才巧设宴席。要从根源上推动移风易俗,就需要在发展上帮助村民想出路、找办法。只有让村民富起来、有奔头,文明理念才会更有市场。
自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提出治理高额彩礼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让彩礼、随礼回归于礼的本质,涉及经济、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必须综合施策,将政策倡导和乡土智慧、法治力量与德治传统深度融合,文明乡风才会破土生长,为广袤乡村增添一抹亮色。
本文围绕乡村移风易俗这一主题,介绍了司法在规范彩礼纠纷方面的举措及成效,通过两个乡村的实践案例阐述了移风易俗的可行方法,强调了经济发展对乡村文明提升的支撑作用,指出要综合施策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让乡村在振兴过程中焕发出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