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常州溧阳首家上市公司安靠智电与原董秘黄节根之间的法律纠纷,详细介绍了事件的起因、矛盾爆发点、案件核心争议以及双方存在的违规行为,揭示了这场纠纷背后所反映的上市公司治理和财务监督等问题。
在常州溧阳,有这样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当地首家上市公司——江苏安靠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靠智电)的原董秘黄节根,在遭遇刑事强制措施两年之后,如今站在了被告席上。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安靠智电对黄节根提出控告,称其篡改市值奖励协议来勒索股权,还指出他是“早有预谋”。然而,黄节根却进行了反驳,他斥责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并且表示自己是因为拒绝配合年报虚增利润,才遭到了公司的报复。
这起在资本市场中较为罕见的“董秘涉嫌敲诈上市公司案”,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公司官网简介
安靠智电作为常州溧阳首家上市公司,由陈晓晖、陈晓凌、陈晓鸣三兄弟控股。该公司主要从事高压电缆连接件的业务,在行业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2021年8月,拥有金融学博士学位的黄节根加入了安靠智电。虽然公司并没有正式公告他董秘的头衔,但实际上他承担着年报、季报等核心工作,在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矛盾的爆发是在2022年半年报季。检方称,黄节根三次收到财务数据后,没有按照正常流程操作,直接提交了“无法保真”的声明,随后便失联了。而黄节根则指控财务总监明示“利润要做到老板满意”,他还附上刑法修正案,以此来警告财务造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场涉及市值对赌协议以及财报真实性博弈的官司,已经分别在去年10月末和今年1月中旬进行了两次开庭审理。溧阳法院在3月11日回应称,目前案件尚未宣判。
21万股激励协议成导火索
通过对整个事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案件的核心争议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关于《绩效协议》条款的真伪问题。检方认定黄节根隐瞒修改了条款,但黄节根坚称这份协议是经过多方确认的,并非自己私自修改。
其二,是财务数据是否造假。黄节根通过测算显示,公司利润虚增超过了35%,然而公司却辩称这属于正常的调节范围。
其三,是对黄节根行为的定性。检方指控他借财务质疑来勒索股权以及投资损失赔偿,而黄节根则提供了住院记录以及通话录音来进行反驳。
高管对峙现双输格局
经过对官方文件以及公开信息的核查,我们可以看到这起高管之间的纠纷呈现出“双输”的局面。黄节根与安靠智电都存在被监管确认的违规行为,双方的过错责任也比较清晰。
黄节根在提交书面保真异议之后,没有履行请假程序就径自离岗。溧阳公安明确指出,他的这种行为“违反董秘履职规范”。
而安靠智电则被江苏证监局查明存在收入确认政策披露失实、项目成本核算错误、内控机制失效这三大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黄节根部分举报内容的真实性。不过,监管认定这些问题属于财务数据跨期调整,并非是他所指控的虚构利润。
案件的关键转折点在于黄节根是否借财务质疑进行勒索。
检方披露的关键证据显示,在黄节根的办公室搜出了三张手写便条,上面明确记载着“达成合作基础后解决中报签字”“由我提出风险化解方案”等内容。经过笔迹鉴定,确认这些便条是他亲笔书写的。这些字条与安靠智电指控他索要超额股权补偿的谈判录音形成了证据链,成为了敲诈勒索罪指控的核心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安靠智电虽然被证实存在财务披露瑕疵,但黄节根关于利润虚增65%的指控并没有被监管所采信。
这场历时三年的纠纷,不仅仅暴露了上市公司在治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更折射出了财务监督与高管履职的边界争议。其判决结果很可能会对资本市场中的同类事件产生示范效应。
安靠智电与原董秘黄节根之间的法律纠纷,包括矛盾起源、核心争议以及双方违规行为等。这场纠纷呈现双输格局,暴露了上市公司治理缺陷和财务监督等问题,其判决结果对资本市场有重要示范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