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付费内推”“虚假招聘”等乱象,详细介绍了这些陷阱的特征和危害,并给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同时还提到了教育部的相关提示。
在当下大学生求职的关键时期,一些不法分子瞅准时机,设下重重“陷阱”。“付费内推”“有偿就业”等乱象不断涌现,严重侵犯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为此,教育部门及时发布提示,提醒同学们务必提高防范意识,远离招聘陷阱,以实现顺利就业。
警惕“付费内推”“虚假招聘” 涉及交费要谨慎
警惕“付费内推”所谓“付费内推”,是某些不良机构打出的幌子。他们向求职者承诺能提供高薪行业的就业岗位,但前提是求职者必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然而,这种“付费内推”行为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一旦大学生陷入其中,后续想要主张自身权益往往困难重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同学们千万不要轻信那些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这类信息很可能就是陷阱。
警惕“虚假招聘”“虚假招聘”则是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常用的手段。他们进行虚假宣传,先向求职学生收取高额中介费,之后却拖延甚至直接不履行合同。为了避免陷入此类陷阱,同学们在求职时,一定要仔细核实招聘企业或中介机构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对于那些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更要谨慎对待。
此外,同学们在应聘过程中,还需留意可能出现的新骗局。比如,不法分子会利用AI工具生成虚拟人,冒名顶替用人单位考官。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大家要提高警惕,及时核对企业资质和发布渠道。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刘晓杰:有些同学在面试,甚至接到offer(录取通知)的过程中,看到的可能都是虚拟人或者虚拟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首先要辨别信息的真假。有些不法分子会在线上设置交费链接,谎称参加考试需要交报名费,不少同学就因此上当受骗。所以,一旦涉及交费,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渠道,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因为正规途径针对应届生的求职招聘信息,是不会存在收费问题的。
教育部也特别提示广大求职学生,要使用正规求职渠道。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社部门投诉举报。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付费内推”“虚假招聘”以及利用AI虚拟人冒名顶替考官等陷阱,分析了这些陷阱的特点和危害,同时给出了防范建议,最后强调教育部提醒使用正规渠道求职及权益受损后的处理方式,旨在提高大学生求职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