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爸爸的觉醒:从无效应对到反思之路

小青爸爸因女儿厌学、出现自杀行为而陷入困惑,咨询师运用空椅子技术让爸爸站在女儿角度体验感受,进而科普有效应对和无效应对的心理学概念,揭示孩子内心未被听见的声音。

小青爸爸的觉醒:从无效应对到反思之路

在咨询室里,小青爸爸神情焦虑又无助地攥着那张皱巴巴的转学通知书,递到我面前。这位平日里刚强坚毅的父亲,此刻眼神中满是迷茫与痛苦,仿佛在急切地向我证明:他是爱孩子的,为了女儿的学业,他已经竭尽了一个父亲所能付出的全部心力,自认为做得足够好了,可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走到如今这一步。

三年前,为了让女儿能进入某中学读书,他托关系花费了二十万。这笔巨额的支出,在当时或许是他对女儿未来的一份殷切期望,可此刻,却如同尖锐的冰棱,直直地扎进他泛红的眼眶。他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我像供菩萨一样供她读书,她怎么就不明白我的苦心呢?”

这个案例让我不禁联想到心理学中的“无效应对”理论。这就好比用冷水浇花,本意是希望花儿茁壮成长,可浇得越勤,花的根部却烂得越快。小青爸爸把自己的“付出感”变成了一道紧箍咒,紧紧地套在了女儿的头上。他总是碎碎念式地督促女儿:“我花这么多钱供你读书,你不得考年级前十?”为了所谓的让女儿专心学习,他把平板电脑锁进柜子,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甚至,他还经常将“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的比较,化作一把情感匕首,一次次刺痛女儿的心。

直到女儿频繁发出厌学的信号,他还固执地认为是女儿矫情、脆弱。直到女儿出现自杀行为,学校无奈让他领女儿回家,他才如梦初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即便意识到问题严重,爸爸依旧满心困惑,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好吃好喝地供着女儿,女儿怎么就厌学了,甚至抑郁到不想活了呢?

为了让爸爸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拥有同理心和共情意识,我决定采用空椅子技术,让他亲身代入女儿的角色,去体验女儿的心情和感受。

我请他坐在咨询室的中央,然后递上女儿的校服外套,温和地说道:“现在,请你当一回小青。”当我模仿他惯常的咆哮“快写作业!”时,这个中年男人突然僵在了那里,仿佛被时间凝固。因为这一幕,正是他在家里经常重复上演的场景。

“可是……我头疼……”他下意识地捂住太阳穴,声音颤抖,仿佛真的感受到了女儿的痛苦。

“头疼也得写!钱都花出去了,你磨磨蹭蹭对得起我们吗!”我提高声调,再次模仿他平时的语气。他的肩膀突然垮了下来,仿佛背负着一座看不见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接着,我模拟同学讥讽的场景:“你爸给老师送礼才让你进重点班吧?”只见他瞳孔骤缩,手指使劲掐住掌心,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这个平日里总说“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的男人,此刻终于仿佛亲眼看见了女儿躲在厕所隔间里抽泣的模样。

当“女儿”蜷缩在椅子上抽泣着说“爸爸,我好害怕……”时,他下意识地想要反驳“怕什么?有吃有穿还怕学习?”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曾经说这句话时的理直气壮,此刻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待女儿的方式确实存在问题时,我趁机给他科普了一对心理学概念:无效应对和有效应对。我们常常自认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也应该按照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去行动。然而,我们没想到的是,过于沉重的苛责和压力,在女儿那里不仅没有成为学习的动力,反而变成了学习的阻力。因为这些压力让她的内耗变大,她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往前走,又怎么能和那些轻装上阵的同学去竞争呢?当她向家长倾诉时,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更沉重的压力,她又怎么能和那些有社会支持系统的同学去比拼呢?在心理学上,一个应对方式除了从正确和错误的维度去评判之外,更要看它是有效还是无效,也就是对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做是助力还是阻力。

空椅子技术所揭示的真相令人心惊。只有当我们真正穿上孩子的鞋子,走在他们的道路上,才会懂得那些沉默的反抗里,藏着多少未被听见的声音。就像小青爸爸最后感慨地说:“原来她不是讨厌学习,是害怕学习之后还被指责被打压,还达不到家长的期待。”

下一次,我们准备深入探讨一下,什么才是对小青的有效应对方法。

本文通过小青爸爸的案例,展现了家长“无效应对”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借助空椅子技术让爸爸认识到问题所在,并科普了有效应对和无效应对的概念,揭示孩子内心需求,后续将探讨有效应对方法。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618.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