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开,介绍了年会上人工智能应用随处可见的场景,重点阐述了多位与会专家对于人工智能发展应“以人为本”的观点,包括对人类主体性地位的思考、AI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在各层面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现场,人工智能(AI)的应用可谓是无处不在。当您步入场馆,便能看到令人瞩目的场景:中外宾客纷纷驻足,饶有兴致地围观数字孪生机器人挥动毛笔,一笔一划写下“中关村”这几个苍劲有力的字样,仿佛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此次盛会献礼。而在会场之中,展示屏上的AI语音识别系统正高效且精准地运行着,实时将演讲者的发言同步转化为中英双语文字,为不同语言背景的参会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走进新闻中心,数字主持人端坐在荧屏之上,以亲切自然的语调介绍着年会的日程安排,仿佛一位贴心的向导。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本次论坛的热点议题。多位与会的专家都着重强调,AI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指出,当前AI在计算底层逻辑方面,正逐渐发生深刻的转变,开始朝着模仿人类神经网络与大脑学习的方向发展。它不仅能够进行复杂的计算,还逐步模仿人类的创造性与审美判断。郭哲形象地表示,“这体现出AI的触角已然进入人类的创造性领域”。在他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类在AI时代的主体性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东亚办事处代表夏泽翰表示,UNESCO充分认识到AI发展对人类主体性地位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所以十分重视在AI发展过程中保护人的权益。早在2021年,UNESCO就通过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夏泽翰强调,“我们必须确保采取‘以人类为中心’的方法来发展和使用AI,让AI为改善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要保证AI的使用完全合乎伦理”。
为了进一步说明AI发展带来的新伦理问题,夏泽翰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假若有一种由AI驱动的警卫,在即将发生交通事故的紧急时刻,它会优先保护道路上的孩童还是汽车等物质财产呢?”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AI伦理的深入思考。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傅晓岚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要确保AI发展最终能够惠及人类,而不是损害人类的福祉”。她认为,首先要从底层的AI数据治理、算法设计伦理层面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如此,还要将人文关怀精神全方位地贯穿于AI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整个发展过程中。例如,要在算法中仔细消除隐藏在数据中各种形式的歧视,及时纠正AI带来或加深的潜在偏见与不平等。同时,在AI应用的具体场景中,也要切实实现人文关怀,积极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特别要关心弱势群体。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要在AI的帮助下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社会服务体系,使服务能够惠及每一个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据了解,该公司正在积极探索AI助残模式,开发相关的前沿技术,致力于让听障人士能够“变听为看”、视障人士能够“变看为听”,并且为运动障碍人士、精神障碍人群提供贴心的照顾、陪伴以及情绪识别服务等。
郭哲再次强调,“在AI迅速发展的当下,人类独有的创造性与独立思维方式显得至关重要”。他认为,包括AI在内的科学发展,都与人类福祉的共同未来紧密相关。对于AI技术,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颠覆性技术,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加以吸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尊重人的创造性,尤其要坚守“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现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泛场景,众多专家就AI发展各抒己见,强调AI发展应“以人为本”,从思考人类主体性地位、解决伦理问题到各层面体现人文关怀,旨在让AI发展惠及人类,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