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乡村新职业的兴起,讲述了多位女农人在不同新职业领域的奋斗故事,展现了她们在新时代乡村发展中开拓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历程。
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新景象不断涌现。村庄自建起旅游度假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朝阳村,47岁的村民郑春艳掰着手指,兴奋地细数着村里这几年的新鲜事儿:“尤其是出现了好多新岗位。”她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如今,乡村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景区管理员、民宿主理人、网络主播、牧民摄影师等新岗位,为村民带来了新的选择。值得关注的是,在探索这些新行业、新业态、新工作的过程中,女农人不仅积极参与其中,更是成为了主力军。
那么,女农人与新职业碰撞出了哪些火花?她们又是如何开拓就业“新版图”,从而获得新成长的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个乡村,倾听女农人们讲述她们的新职业故事。
吉林省永吉县伊勒门村在月牙泉举办的对唱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观看。受访者供图
“新农村真好,新职业真好”
今年春节,辽源市东辽县朝阳村的旅游度假区内热闹非凡,充满了欢声笑语。“小朋友们都坐好了吗?大家系好安全带,小飞机马上起飞……”郑春艳熟练地操作着游乐设施,当“小飞机”平安“落地”后,她放下遥控器,又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马上就是售票的高峰期了,我得去售票亭值班。”
在朝阳乡村旅游度假区,郑春艳身兼数职,既是售票员,又是游乐设施的操作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这是她47岁时迎来的新工作,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二份职业。
郑春艳回忆道:“我在农村长大,以前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春夏秋时节,我和家人一起种植水稻和玉米,最忙的时候,要在田里劳作十几个小时。农闲时也不能休息,还要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一个月收入也就一两千元。”
2022年,家里老人生病,加上自己体力下降,郑春艳感觉压力巨大。这时,了解情况的村干部找到了她。原来,2018年,为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朝阳村探索构建了“红色引领 绿色观光 金色稻田 银色冰雪 夜色休闲”的乡村旅游五色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朝阳乡村旅游度假区,当时度假区正缺一名负责售票的工作人员。“春艳,这份工作你愿意干吗?”这句话让郑春艳重新燃起了干劲。
从那以后,郑春艳成为了度假区的一名工作人员。“旺季时,我一天能卖出三四万元的票钱,度假区的年收入更是高达百万元。”郑春艳为自己的新工作感到无比骄傲,更重要的是,她在这份新职业中找到了成就感。
“在度假区工作,接触的人多,突发事件也多。遇到意外情况,要解决游客之间的摩擦,安抚大家的不满情绪,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郑春艳说,自己年近50岁开始重新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如今不仅工作得心应手,处理生活难题也游刃有余。
提及如今“不出村,有活儿干,把钱赚”的乡村新气象,郑春艳感慨万千:“新时代真好,新农村真好,新职业真好!”
直播中的焦丽艳。受访者供图
农家小院风景“钱景”双丰收
上午8时,59岁的沙志华身着满族旗袍,头戴漂亮的旗头,精神饱满地准备迎接当天的游客。她是吉林市永吉县金家满族乡伊勒门村的村民,5年前,她开设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二姐农家院,从一名普通女农人成功转变为民宿的女主人。
“2020年,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当时,家里正好有两间空房,我突然就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将空房利用起来,开一家民宿。”沙志华回忆道。
5年来,伊勒门村将旅游与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春日里,游客可以踏青赏花;夏季能观荷听泉;秋天有热闹的丰收节;冬日则有传统的“满族过大年”活动。此外,村里还打造了收藏老物件的村博物馆。
沙志华的民宿也随着村子的发展不断升级,从最初只能住宿的“旅店”,变成了吃住一体的花园式农家乐。“前两年,我把家里的另一处空房也改造为民宿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民宿建设中,大家都吃上了‘旅游饭’。村里还对所有民宿进行统一管理,对标收费标准与服务质量,让游客住得舒心。”
随着民宿数量的增多,如何凸显自家民宿的特色,给游客带来差异化体验,成了沙志华思考的问题。她和家人开动脑筋,将满族文化融入民宿的各个角落,让“沉浸式体验”成为民宿的新亮点。“我们为游客提供满族服饰拍照打卡,带领大家体验欻嘎拉哈、撕纸、珍珠球、滚铁环等满族特色活动,还在菜品中加入满族‘八大碗’等美食。”
游客逐年增多,沙志华的事业心也越来越强。“大家对满族文化很感兴趣,为了回答好他们的问题,每当村里有活动,我都主动参加,还经常向村干部请教,学习村史和满族文化。”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如今,二姐农家院的回头客不断增多,年收入达八九万元。“真没想到,我能从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变成民宿女老板!”沙志华兴奋地说。
直播间“淘金”很快乐
晚上7时,“兜姐”直播间准时开播。“Welcome to 东北,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首先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汪清县的黑木耳,那真是嘎嘎板整……”在直播间里,北纬48°的木耳、补充元气的人参饮、饱满的榛子等各式特色农产品一一登场。两个小时后,上架货品全部售罄,43岁的焦丽艳松了一口气。“今天卖得不错,几个商品都被抢光了,一会儿再开个‘复盘会’,今天就可以收工了。”
生活中的焦丽艳与直播间内热情奔放的“兜姐”截然不同,她更为沉静。“过去,我应该算是种植户,夫妻俩一起种木耳。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要忙乎三季才能看到‘回头钱’,一旦收成不好,第二年的日子就会手头紧。”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满河村的焦丽艳告诉记者。
2017年,情况发生了转折。村干部在认真调研考察后,认为电商是村子发展的新出路。为了鼓励村民涉足新领域,满河村协调电商设备,聘请专业导师来培训,带领焦丽艳等村民走上了电商之路。
2019年,焦丽艳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兜姐。“希望能兜住好运,兜住福气,兜住好日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认真钻研、默默耕耘。“光是平台的交易规则,就研究了近半个月,然后找出同领域受欢迎的主播,将人家的话术记下来、拆分开,挨个字去分析——她哪句话吸引人,哪里有了失误,我可以学到什么……”
“货品卖空,开心;没人买货,灰心。这几年,我的心情就在这两种状态中反复转变。也有想放弃的时候,是做农民时养成的坚韧,支撑我走到今天。”如今,焦丽艳和几个村民组建了一个直播团队,“去年,我们在短视频平台的销售额突破了百万元。”
从农户转型为“村播”达人,焦丽艳说自己是全家人的骄傲。“我的故事不是特例,村里的电商产业越做越大,给村民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这两年,大家的日子就像河水一样,奔腾不息,欢快流淌!”
本文通过讲述郑春艳、沙志华、焦丽艳等女农人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新职业的兴起为女农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她们在不同的新职业领域中积极探索、努力奋斗,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也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职业不仅改善了她们的生活,还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