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2025年3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零五后儿童文学作品《小恩mo的新学校》,包括作者情况、作品内容特色,分析了其回归儿童本位和教育初心的社会价值,指出它填补了Z世代童年叙事空白,最后强调了作品带来的成长启示。
在2025年3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隆重推出了首部零五后儿童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小恩mo的新学校》。这部作品采用“童真有趣却暗含哲思”的独特笔法,将一位“8岁上过8所学校”的零五后女孩小恩mo在新学校里的所见、所感、所烦、所思,生动且细腻地描绘出来。通过文字,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零五后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见证他们的成长历程。
本书的作者小恩mo,是一位外表看起来呆萌可爱,但内心世界深沉丰富的零五后斜杠少年。在2017年至2023年读小学和初中期间,她利用课余时间,陆陆续续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而且,她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小画家,原创了“某某熊”绘画形象,创作了多幅水彩画,其中有二十多幅水彩画被收录进了书中。这种“文字+绘画”的双重表达形式,成为了这本书的一大独特亮点。文字像是一位知心伙伴,陪伴着读者一起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水彩画则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读者的灵魂,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书中那鲜活灵动的童年时光之中。
与市面上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小恩mo的新学校》是一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书写的书。随着作者年龄的不断增长,书中的人物也在同步成长。书中没有那些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普普通通、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场景,比如在校车上的观察与互动、和新同学相处时的烦恼与矛盾、学校里大杨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等,自然而然地拼凑出零五后少儿当时眼中的世界。这些细腻的描述与体验,不仅仅是对童年本真的珍贵记录,更是对成人世界的一次温柔叩问。
(图书《小恩mo的新学校》,插图为作者手绘水彩画)
社会价值一:回归儿童本位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国龙提出:“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不仅是服务于儿童,甚至不仅是理解与尊重儿童,而是更要认识、发掘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人性价值,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人性价值是什么呢?那就是敏锐的感受性、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焦虑与对策》)
回归儿童本位,无论是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于教育事业而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少年儿童群体一直以来都在内心深处呼唤着,希望能有真实、自然、温暖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需要刻意的表达,也不需要生硬的说教,只需要温厚自然地陪伴着他们就足够了。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与孩子们相处时,就会发现,日积月累的自然生长之力是如此的深厚绵长。
一位小读者在阅读完此书后,兴奋地说:“很喜欢读!好玩、有趣,像是我们班里的事情!” 一位八零后妈妈也感触颇深:“我一直很好奇孩子在学校到底过得怎样?作为父母怎样才能真的帮助她?很感谢这个小作者,她把我带到了孩子中间,慢慢地倾听他们、体会他们。这个宝贵的全新视角,对我有很多触动和启发……”
作为这本书的阅读推荐人,杨志刚老师(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蒋岳红老师(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许晖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创新引擎实验室主任、溪山天使汇发起人),他们一方面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另一方面都有着多年为人父母的经历,对于教养儿女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一致认为这本书“有趣、温暖、本真,对父母对孩子都将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力量!”
社会价值二:回归教育初心
教育原本应该是培育生命个体成长的肥沃土壤,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学生、教师、家长却都在经历着系统性焦虑的煎熬。教育生态的重构迫切需要校准价值坐标,让教育重新回归到它的初心。《论语》早已明确指出,教育的初心是“立人”,强调教育是一个唤醒人性、完善人格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培养人们对道的追求、对德的坚守、对仁的依归,以及对学习本身的热爱。
《小恩mo的新学校》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去谈论教育,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触摸着教育的本质。小恩mo身边的家长、老师、校车司机、同学,甚至是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以及四季的更迭变化……这些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书中提到小恩mo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新学校:“如果一个时空在人的生命里真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许当时你的脑子里并不会具体地刻下几个字——‘这里真棒啊,这段时光真美好啊’;但会有一种感觉,好像温暖的河水流入心中,让整个生命都有安全感,慢慢地升腾……升腾……”
孩子们正是通过感受、接触、拥抱、呼吸等方式,来体会生命的成长,触摸教育的初心。这本书从儿童自身的叙事角度出发,也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教育的窗:我们是否应该谦卑地蹲下来,用心去注视、体会和拥抱这些儿童?教育其实就是和他们一起经历春夏秋冬,一起生长、一起成人。
儿童文学新探索:填补Z世代童年叙事的空白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仍然是各类书单上的常客;另一方面,轻娱乐化的“流量IP”凭借动漫联动、短视频营销等手段占据了市场。然而,反映Z世代童年叙事、贴近当代儿童生活的原创作品却依然十分稀缺。张国龙教授指出:“书写当下中国儿童的成长史、心灵史和精神史,既为后世的史学家提供有价值的史学材料,更应该彰显当代中国儿童的精气神。……目前,这是一片洪荒之地,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的短板。”(《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焦虑与对策》)
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学斌对此也表达了担忧,他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少年儿童包括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亲子关系、消费观念、媒介素养等在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成长相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这些童年文化新趋向新愿景除了在少量儿童文学作品中有所表达外,更多的却是某种疏离与淡漠。这不能不说是原创儿童文学在‘中国式童年’现实表达层面的一种缺位和失语。”(《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的繁茂与“隐忧”》)
Z世代指的是1995 – 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Gen Z、网络世代等,他们是受到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其中零五后更是Z世代中移动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作为广大的、独特的、具有时代标识性的中坚人群,在现在和未来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力作用。然而,以他们为本位,从他们视角出发而书写的儿童文学作品,目前基本处于缺失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来看,《小恩mo的新学校》正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摸索。当然,这一切对于这部作品来说,源于作者的自然本心——它并不是以宏大叙事作为创作初衷,却通过“零五后”这个独特的切口,无意识地填补了“Z世代童年叙事”的空白。
(《小恩mo的新学校》插图,作者手绘水彩)
结语
《小恩mo的新学校》随着三月的春风来到了我们眼前,它仿佛以文学的温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方面,我们惊喜地窥见了孩童世界的微光;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教育回归初心的召唤。在“教育内卷”与“童年消逝”的争议声中,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最好的成长,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无用”的瞬间里。
这点点滴滴的“无用”瞬间,这日积月累的自然生长之力……当我们开始发现和注视这种力量的那一刻起,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场对“标准目的地”的攀爬,而是千万个“小恩mo”在她的杨树下,等来属于自己的那一阵风。
本文详细介绍了零五后儿童文学作品《小恩mo的新学校》,从作品内容、作者特色到社会价值进行了全面剖析。该作品不仅以独特视角展现了零五后孩子的成长,还具有回归儿童本位、教育初心以及填补Z世代童年叙事空白的重要意义,提醒人们关注孩子成长中的自然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