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探讨其在智驾行业洗牌期的发展现状、优势与挑战。介绍了行业内大佬的预言及Momenta创始人对智驾行业格局的判断,分析了Momenta的技术实力、市场份额、业务模式和战略布局,同时也指出了其面临的竞争压力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科技领域,存在这样一个惯例:当某个赛道全面进入洗牌期时,常有大佬公开预言,称“未来N年内,只会有最多N个玩家存活”。这不仅是对自身企业“居安思危”的鞭策,更体现了一种充分的自信,其潜台词是,最终成功的玩家中必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比如在2015年,余承东认为未来3 – 5年内,仅有2 – 3家手机厂商能够存活。在汽车领域,今年两会期间,何小鹏也表示,中国新能源车企最终存活的可能在7家以内。前不久,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在接受采访时称,智驾行业已进入“大逃杀”时刻,2026年就会分出胜负,未来中国智驾公司只会剩下3家。
从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来看,Momenta目前处于不错的位置。国内仅有华为、Momenta、百度Apollo、元戎启行四家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实现了端到端大模型量产,而实现“一段式端到端”量产的只有华为和Momenta。这一被视作“更接近人类驾驶思维”的前沿技术,能减少数据处理延迟,更好地处理复杂场景,是当下各大车企重点发力的方向。
随着今年各大车企智驾成果“井喷式”爆发,其背后的第三方智驾公司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刷脸”最多的当属Momenta。它与比亚迪合作开发天神之眼A/B,还助力广汽丰田铂智3X成为首个实现“全场景无图智驾领航”的合资车型。
实际上,Momenta此前就是智驾领域的“隐形王者”。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1 – 10月,Momenta在城市NOA第三方智能驾驶市场的份额超过60%,以“断崖式”优势位居市场首位,华为HI模式占比近30%,其他公司总共占比约10%。
这或许得益于Momenta在技术路线布局上与其他对手的差异化。坚持L2和L4“两条腿并行”的Momenta,更早且更多地积累起民用车智驾量产经验,这也是其能够连续拿下合资车企合作订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比亚迪的强劲助力下,随着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等更多量产车型的陆续落地,Momenta的市场份额将在今年迎来新的爆发。
Momenta还有很多“另类”之处。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地平线、黑芝麻等公司相比,作为头部阵营的Momenta至今还未完成IPO,其最近的一笔融资要追溯到2021年的C轮。在众多智驾公司争先恐后上市的浪潮中,不急于搭赶“末班车”的Momenta可能并不缺钱。曹旭东此前在采访中表示,每年百亿级的研发投入,大部分都来自收入。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智驾公司与车企之间的合作是一场充满危机的博弈,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无论是在话语权和利益层面的反复拉扯,还是面对车企智驾自研以及对手们的冲击,Momenta的处境都犹如“钢丝上跳舞”。
综合来看,Momenta正在收获一场属于务实主义者的“短期胜利”,但其“长期战役”仍笼罩着重重迷雾。根本原因在于Momenta尚未建立起足够宽的“护城河”,相比地平线,Momenta在“软硬一体化”布局和成果上存在较大差距;相比华为,Momenta又缺乏足够稳定庞大的生态支持。
特立独行的Momenta
和其他从创立之初就坚定将L4作为目标的智驾公司不同,Momenta很早就开始实施“一个飞轮 两条腿”战略。飞轮是数据驱动,一条腿是量产自动驾驶,类似于特斯拉的Autopilot或FSD;另一条腿是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
在Momenta看来,“从L4转到L2”是外界的普遍误解。要实现规模化的L4级自动驾驶,首先要进行L2级业务的量产,以积累数据和经验。这一理念在2018年确立,也正是在这一年,Momenta“从一个偏松散的研究院性质变成一个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团队”。
Momenta先迈出量产自动驾驶这条腿有诸多好处。首先,相较于其他第三方智驾公司,它早早实现了用技术“贴补家用”,即依靠和车企的技术合作收益,能够覆盖掉绝大部分研发投入。在融资并不容易的过去几年,这是一家智驾公司穿越周期最务实的手段。
尽管研发占比极高,但由于早期几乎不涉及硬件业务,所以Momenta的毛利润相当可观。“这跟微软卖Office是一样的,研发投入巨大,但一旦研发出来,边际成本几乎就是0”。
作为对比,2021 – 2023年期间,地平线累计亏损超175亿元,黑芝麻智能累计亏损近100亿元。而纵目科技、图森未来、禾多科技则已经站在破产或业务收缩的边缘。
另一个好处在于,Momenta更早且更多地积累起量产经验和其眼中无比重要的数据。从“一个飞轮”的重要性领先于“两条腿”可以看出,更注重数据驱动的Momenta,和对手们相比更像一家数据公司而非智驾公司。
通过数据驱动自动化解决问题,是Momenta实现规模化L4的必经之路。据Momenta内部测算,量产L4需要1000亿公里的数据,相当于1000万台乘用车跑一年的时间积累的数据。单靠自有车队很难实现,因此Momenta的野心是通过量产自动驾驶,卖出1000万台车。而此后完全无人驾驶的长尾问题,也同样需要依靠用L4的技术赋能量产车辆,进一步获得海量数据来推动。
同时,因为中国的道路数据丰富度、复杂度远比欧洲、日本道路高,所以“Momenta的‘黄金数据’可能比特斯拉更多”。
更务实且更早的布局是Momenta近期能够爆发的“先手”优势。2022 – 2024年间,Momenta量产的高阶智驾搭载车型数量分别是1款、8款、超20款。
从Momenta过去的经验来看,跟中国车企合作起码“敲门”要敲3年,国际车企“敲门”要敲5年以上,真正量产时间可能需要10年。此前Momenta跟某跨国车企从2017年开始接洽,到通过供应链准入、真正量产落地,中间花了8年时间。
墙内墙外“两开花”
去年,曹旭东在航旅纵横获得了“铁腚王”的称号——一年内飞行123次,总里程近17万公里。与此对应的,是Momenta的全面加速。花费三年走完0 – 1的阶段后,1 – 10的阶段Momenta只用了两年,进入2025年,Momenta成为行业中第一家进入量产10 – 100阶段的自动驾驶公司。目前Momenta获得量产定点的数量已经超过70个,同时在开发的量产车辆有数十个。
在过去几年,Momenta或许还是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公司,其朋友圈主要囊括了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丰田、奔驰等合资和外资车企。随着比亚迪、奇瑞等中国品牌的加入,Momenta亦开始“出口转内销”。
值得注意的是,Momenta在过去之所以频频成为合资和外资车企的“救命稻草”,有技术实力原因,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合资和外资车企在新能源转型和智驾领域都面临“大象转身”的难题,想要快速“补课”,最缺的就是时间,引入第三方智驾供应商自然是不二之选。
头部梯队供应商的人选并不多,而Momenta一方面有更多量产经验,能够帮助车企们快速落地到产品上;另一方面,华为和大疆在国际关系中恰巧有一定敏感性,不利于后续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沿用。因此,这部分庞大的份额,更多被Momenta和地平线所瓜分。例如丰田 + 华为(硬件)+ Momenta(软件)的组合,更多局限在国内市场,而Momenta则同时是丰田国内与全球车型的软件算法供应商。
另一方面,Momenta的乘用车前装智能驾驶解决方案Mpilot也是较为开放的方案,具备高度可定制化特点,可以适配十余种主流的智能驾驶芯片和不同的传感器方案。同时Momenta配合提供的本土化开发也极具竞争力,目前已经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地建立了本土化团队。
至少在短时间内,Momenta的海外优势还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逐步具备规模化优势的Momenta,在成本上也实现了更多优化空间,尤其是在20万段位已经形成一定优势。这一点从比亚迪的合作中就可看出,向来在成本端都极致压缩的比亚迪,选择采用Momenta方案,必定有成本角度的考虑。
另一个例证是日前上市的广汽丰田铂智3X,这个丰田“疯狂补课”后交出的首张答卷,将单颗英伟达OrinX + 单颗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打到了14万左右,其背后同样有Momenta在智驾成本控制上的一臂之力,包括后续还将很快OTA升级“车位到车位”这一当前最前沿的智驾体验。铂智3X发布当晚就在行业内又一次“卷爆”了高阶智驾,上市1小时内订单量就超过一万台,这也引发圈内众多调侃,“丰田要是能早两年觉醒,现在已经没国产新能源车什么事了”。
智驾“三国杀”,Momenta还需“补板”
进入洗牌期阶段,国内智驾领域正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一个是以“蔚小理”和小米为代表的智驾自研车企,二个是以华为为代表的生态整合型公司,三个是Momenta等其他第三方智驾公司。这种竞争格局也为Momenta带来了更多挑战。尽管在城市NOA市场份额占比优势突出,但Momenta的劣势也同样不少。
首先,“软硬一体化”正逐步成为智驾公司未来竞争的差异点,尤其是地平线已经充分验证了“芯片 + 算法”模式的可行性,即通过定制化芯片提升算法效率,再以算法优势绑定客户,形成生态闭环。而Momenta虽然在这方面有过布局,但并不太顺利。2023年底,Momenta成立了芯片子公司“新芯航途”,瞄准20 – 30万元主流车型研发算力80TOPS的中端芯片,希望在避开英伟达Orin高成本压力的同时,也能满足车企的性价比需求。
但相比地平线的征程2 – 6系列的多款芯片均开始量产,即便是“蔚小理”也拿出了自产芯片,即将开始量产,Momenta的芯片始终没有进展,新芯航途目前仅完成天使轮融资。有行业人士评价,“Momenta造芯片更像是IPO前的故事包装,实际落地至少需要5年,届时市场格局早已固化”。
同时,Momenta配备城市NOA技术的量产车型,在销量上相较竞争对手还有较大差距。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1 – 10月,Momenta城市NOA的累计装机量为11.4万辆,而2024年问界仅M9一款产品的销量就超过15万辆。销量上的大幅差距,必定会影响Momenta在数据驱动方面的“宏观愿景”,也将拖慢其技术优化迭代的脚步。
此外,Momenta主要业务集中在智驾解决方案,业务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多业务协同带来的整体竞争力,在面对市场波动,尤其是核心客户产生变动时,抗风险能力还不够明显。例如奔驰的自研团队规模已达千人,定位更接近“外包”的Momenta,随时可能面临“炒鱿鱼”风险。
曹旭东在近期采访中表示,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很大,未来会更大,如果要做到量产L4,每年的研发投入至少是百亿甚至几百亿,其中主力费用将是云端算力,如果再加上后续为量产Robotaxi做准备,Momenta还将不可避免地自建车队,这又是一个“烧钱”大头。尽管目前看起来“不差钱”,但Momenta并未停下IPO脚步。毕竟面临困难重重,进入收获期之后,Momenta也需要准备埋下来年的“种子”了。
本文详细剖析了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的发展情况。Momenta凭借独特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实力,在智驾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短期优势,市场份额领先,与众多车企展开合作。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智驾“三国杀”格局中,Momenta面临着“软硬一体化”布局不足、量产车型销量差距、业务模式单一等挑战,其长期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不断补短板、谋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