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珠海一名男子食用蟾蜍中毒离世的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蟾蜍体内的剧毒物质及其危害,指出民间“蟾蜍去毒偏方”缺乏科学依据,最后给出珠海疾控和市场监管局的相关提醒与预警。
“癞蛤蟆”可千万不能吃!
近日,在珠海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男子在家中食用蟾蜍后中毒,尽管医院全力进行抢救,但最终还是遗憾离世。
蟾蜍,这个看似普通的生物,实则体内含有剧毒物质,中毒严重者会有死亡风险。
据专业了解,蟾蜍的皮肤以及腺体中含有多类有毒物质,其中包括蟾蜍毒素、肾上腺素类似物等。这些有毒成分可直接对人体的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当人误食、过量使用蟾蜍或者其分泌物(例如蟾酥)时,就会引发毒性反应。中毒之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心律不齐等一系列症状。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或者心脏骤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直接接触蟾蜍也存在风险。皮肤接触后可能会出现红肿、红疹、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引发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如果蟾蜍的毒液进入眼睛,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失明。
高温、泡酒、只吃腿肉,都无法去除蟾蜍的毒性
有医学界人士明确表示,民间流传的所谓“蟾蜍去毒偏方”,均缺乏科学依据。其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没有获得任何专业认证。
蟾蜍毒素的性质十分稳定,普通的厨房加工手段根本无法破坏其毒性。曾经有实验表明,用120℃的水将蟾蜍煮沸加热,4个小时之后仍然能够检测出毒性成分。
还有人认为将蟾蜍泡酒可以消除毒性,这其实并无科学根据。实际上,酒精反而会加速毒素的溶解,近年来已经有多起饮用蟾蜍酒导致死亡的案例。
另外,仅食用蟾蜍的腿部肌肉也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因为毒素可以通过蟾蜍的淋巴循环渗透至全身组织。
珠海疾控发出重要提醒:
-
切勿听信民间偏方,擅自食用蟾蜍及其制品。
-
蟾蜍毒素毒性强,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
如不慎误食蟾蜍,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
珠海发布预警:市民不要捕捞、采摘、买卖、食用蟾蜍。
近日,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预防有毒有害动植物中毒。
本文通过珠海男子食用蟾蜍中毒离世的事件,介绍了蟾蜍的毒性危害、民间“去毒偏方”的不可信,以及珠海疾控和市场监管局的提醒预警,旨在告诫人们切勿食用蟾蜍,避免中毒悲剧的发生。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