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三斋酱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立在清明将至酱菜制作淡季时的忙碌状态,以及她带领企业发展酱菜产业,注重产品品质,带动农户增收、员工就业并关心员工生活的故事。
清明的脚步悄然临近,对于酱菜制作行业来说,淡季即将拉开帷幕。然而,山东三斋酱菜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立,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碌。她坐在办公桌前,手中紧紧握着电话,眼睛专注地盯着电话簿里密密麻麻的联系人信息,一个接一个地拨打电话,声音急切而坚定:“商家们要早下单,我们才能早开工、早完工,再过几天,我们可就没有空闲时间啦。”
在公司的门卫室里,68岁的樊守房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当被问到接下来有什么安排时,他兴奋地回答:“去旅游啊,差不多年年都去。”原来,每年春暖花开之际,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赵立总会组织全体员工外出旅游。她总是带着自豪的语气说:“全厂停工,大门一锁,集体出发!”
山东三斋酱菜食品有限公司,是滨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岁的赵立,自从嫁到邹平市焦桥镇后三村,就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了酱菜制作事业中。在她的精心带领下,原本不起眼的土酱菜逐渐声名远扬,“走”向了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日产酱菜30吨的特色产业。
在采访过程中,赵立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电话那端,不是商家焦急地催促发货,就是新客户主动前来洽谈业务。这些新老客户竞相抢购的,正是她多年来用心经营的酱菜。
邹平并非只有三斋酱菜一家酱菜厂,可为什么大家偏偏认准了这个牌子呢?赵立微笑着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如果非要讲的话,那就是坚持传统工艺。我们的酱菜腌制得非常透,但又巧妙地保留了蔬菜本身的爽脆口感。同时,我们还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让酱菜的口感更加丰富多样,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酱腌菜在传统观念中是‘下饭菜’,如今也是一种休闲型快消品。现在消费者的理念不断更新,酱腌菜企业不仅要在改进产品口味上多下功夫,还要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关。”赵立不仅这样想,更是身体力行。
为了确保酱菜的品质,赵立对原材料的要求近乎苛刻。香辛料一定要用最好的,为此,她和丈夫多次远赴广西、贵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工艺方面,她也不断探索改进。为了保证切出的疙瘩丝更加均匀细致,她对切刀的更换频率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在蔬菜的品质把控、清洗加工等环节,她更是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三斋酱菜在2019年被列入滨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非遗美食。
赵立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发展,她还心系农户的利益。她深知:“酱菜企业效益好不好,产品能不能立足市场,也关乎农户们的钱袋子。”她告诉记者,后三村种植了400多亩黄瓜,品相好的黄瓜一般都走批发渠道,而品相差一些的,基本都由三斋酱菜收购。而且,三斋酱菜的收购价要比市场高出一些,“一般一斤高5分钱。仅后三村这一块,像这种品相不好的黄瓜,我一年的收购量就在20万斤左右。”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三斋酱菜年需蔬菜1万多吨,如此庞大的蔬菜用量,当地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于是,赵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除了在山东本地收购蔬菜外,她还在甘肃、辽宁、安徽、山西和河北等省建起了地环、港椒、芥菜等多种蔬菜种植基地,累计带动了近万人就业。
从三斋酱菜的办公室出来,记者正好碰到员工们下班。63岁的曲百温笑着说:“俺家离着厂子不远,但厂里管饭,就省得回家做了。”他在厂里主要负责设备维修,一年能挣6万块钱。
三斋酱菜共解决了34人的稳定就业问题。尽管员工以中老年人为主,但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家都能轻松应对挑拣、清洗、倒缸、包装等工作。“俺这年纪,外出打工也没人要,在这里一年还能挣3万多块钱。”樊守房对这份收入十分满意。
赵立不仅给了员工一份满意的工作,还为6名符合缴费标准的员工缴纳了五险。她认为,保险是一种保障,也能留住优秀的员工。
一直以来,赵立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仅要让员工过得好,还要过得美。“听说咱们省马上要开通‘齐鲁一号’旅游列车,还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我们也想去凑凑热闹。”以前旅游,赵立带大家跑得很远,去过港澳,还出过国。这几年,考虑到员工年龄大了,她便想选择近一些的旅游路线。
本文通过讲述山东三斋酱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立的故事,展现了她在企业经营上的卓越能力。她带领企业坚持传统工艺、适应市场变化,打造出非遗美食三斋酱菜。同时,她心系农户利益,通过提高收购价、建立多地蔬菜种植基地带动近万人就业。在对待员工方面,她不仅提供稳定工作和满意收入,还缴纳保险、组织旅游,体现了她的人文关怀。赵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优秀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