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及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探访安徽多地的智慧农业实践,介绍了“无人化”育苗播种、“淡水”养出海产品、动动手指精准喷灌以及智慧护苗添“神器”等科技应用场景,展现了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注入的澎湃动能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2025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于近日正式公布,“农业新质生产力”再度成为热门词汇。文件着重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的应用场景。
眼下,春耕备耕正当时,安徽全省迅速按下农忙的“快进键”。记者深入安徽省多地进行实地探访,惊喜地发现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农业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质生产力宛如强大的引擎,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澎湃的动能,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在江淮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精彩上演。
“无人化”育苗播种
春风轻柔地拂过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的广袤田野,春耕的脚步如期而至。走进源丰家庭农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科技魅力的农业世界。从无人机在低空有条不紊地巡航,到智慧平台做出精准的决策;从智能化育秧工厂高效运作,到无人驾驶插秧机进行高效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地彰显着“科技范儿”的独特魅力。
源丰家庭农场为所有插秧机都安装了丰疆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成功实现了无人驾驶自动作业。其作业精度能够达到±2.5cm,这一精准度远远超过了人力所能达到的效果。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驾驶员的工作从传统的“劳作”转变为对智能农机的“监管”,使得农机可以不间断地持续作业。仅仅10到20分钟,就能轻松完成一亩地的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农场的千亩农田上空,数架无人机如同训练有素的“空中卫士”,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飞防作业。这些无人机搭载了高精度导航系统,单日作业面积可达600亩,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借助智能算法生成的变量喷洒处方图,无人机能够精准地控制农药和肥料的用量,既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农场主杨奇波兴奋地介绍说:“过去人工喷洒一亩地需要花费半天时间,现在无人机只需10分钟就能搞定,而且效果更好。”
在源丰家庭农场的核心区域,一座占地18000平方米的智能化钢架育秧大棚傲然矗立,成为春耕图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杨奇波通过电子屏,可以实时监控大棚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指标,从而科学地调控育苗环境。农场的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了无人机遥感、传感器数据等多方面信息,能够深入分析土壤肥力、作物长势,进而生成涵盖播种、施肥、灌溉的全周期方案。依托农业大数据,通过智慧模型预测病虫害动态,提前制定防治策略,较往年能减少约15%的损失。从育种到播种,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生产链路,智能育秧工厂与无人插秧机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的无缝衔接。
从智能化育秧工厂的精准管理,到无人机的高效飞防,再到智能管网水肥一体化管理、智慧大模型的全面决策支持,每一步创新都完美地诠释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在不断夯牢江淮粮仓的坚实实力。这不仅是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
“淡水”养出海产品
在内陆地区养出海水鲈鱼、龙虎斑鱼,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在宿州市,就有一家这样“牛”的水产养殖公司——宿州海璟水产养殖公司。
“你看到的这是海水鲈鱼,我们有一套育苗隔离系统,把淡水加入海盐以及钙、镁、钾等矿物质,来模拟海洋环境,从而养殖海水产品。”日前,在公司的养殖车间,公司副总经理赵旭指着一个养殖池,略带“炫耀”地向记者介绍。
赵旭所说的“系统”,指的是“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借助这套先进的系统,海璟水产养殖公司创新了“无地域界限养殖”模式,实现了高密度海水养殖。“我们海水养殖池里的龙虎斑,养殖密度达到35公斤每立方米。”赵旭自豪地说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用来养鱼的水一滴也不会排出去,从理论上来说,能无限次循环利用。”这一成果再次颠覆了常人的认知。赵旭解释说,利用这套“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用水过滤和再循环系统代谢养殖用水,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再经增氧、调温后,净化过后的水体重新输入养殖池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养殖全过程的“0药0激素0抗生素”绿色养殖。
这套听起来“神乎其神”的“系统”,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智慧?有多少高科技在作支撑呢?秘密都藏在公司控制室的电脑里。公司养殖部经理刘豪指着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水温、pH值、盐度等参数说:“这是动态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养殖车间内装置的众多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对养殖池实现24小时封闭式自动监测,一旦某项参数异常,能够通过电脑远程控制设备处置。同时,公司实验室还整合了鱼类健康养殖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为这套系统赋能,让它更加高效运行。”
海璟水产养殖公司所在的宿州市埇桥区,目前已有智能化物联网养殖示范点300多家。这些深度融合了智慧农业、环境工程、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的新型养殖企业,正在以“智”赋能产业发展,以“渔”助力乡村振兴。
动动手指精准喷灌
2月10日,宿州市埇桥区种植大户童士合正在麦田里忙碌地劳作着。
“今年墒情好,播种后我们又喷了一遍水,所以今年的苗情比往年要好。你看,可漂亮?”童士合开心地说道。
小麦控旺时节,童士合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地里。他说:“麦苗控旺时越踩越好,不能让它太高,太高了容易倒。”童士合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去年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今年有望达到亩产一千三四百斤。
丰收有望的背后,离不开高科技的有力加持。其中,新使用的播种机更是功不可没。“我们播种时用的是电控排种播种机,是新型产品,由安装北斗导航的拖拉机带动,它的播种间距一样宽,而不像以前那样宽的宽、窄的窄,节省了距离,所以产量就高,效益大大提高了。”童士合赞不绝口。
童士合称赞的这款北斗定位电控排种播种机,是由安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它保障了小麦一播全苗、一播壮苗,一亩地相较以前可节省10多斤种子,帮助种植户们实现了降本增效。
2019年4月,由宿州市埇桥区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的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全面投用。试验站围绕“粮食、果蔬”等埇桥区农业主导产业,组建了小麦、玉米、大豆、果蔬、特色香稻米等5个产业联盟,对埇桥区30余个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全产业链服务,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新技术,培育引进新品种,推广新装备。
眼下,一套结合北斗与农田气象传感信息的智能管网水肥一体化系统,为皖北大地延续几千年的耕种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试验站工作人员曹旭东介绍说:“该系统由气象土壤物联网、大田喷灌管网、泵站及水肥调配、大数据分析及控制等部分组成,可以全程监测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气象条件、土壤温湿度、肥力值以及作物长势、病虫草害等信息。通过结合当地历年气象数据和当季作物不同时期的水肥需求数据,综合决策生成水肥用量的作业指令。作业指令下达后,通过变量控制阀实时调配氮、钾、磷等肥料配比,接入输水管道,然后喷灌到农田。”
有了这套系统,一个人管理上千亩土地成为易事。像童士合这样的种植大户们,只要动动手指点击屏幕,就能对大田进行水肥一体化精准喷灌。目前,试验站在埇桥区设立有小麦、玉米等作物8个高产示范点,通过应用智能农机、大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平均每亩增产75公斤左右。技术推广助推了12个乡镇14个村形成可持续、结构优、态势稳的农业产业格局。
智慧护苗添“神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乍暖还寒的皖南烟区已萌发出勃勃生机,起垄机在田间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农民们二三人一组,拉线、施肥、起垄、盖膜、培土……一派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
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新龙村是皖南烟区的核心产区,处处可见育苗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大家抢抓时令,铆足干劲,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如火如荼地进行育苗工作,间苗、浇水、施肥、通风、晒床……
走进新龙村敬忠育苗点狭窄的过道,皖南烟叶公司技术员陈洋蹲下来仔细观察烟苗的生长情况。“看!”陈洋眼尖地发现有个穴的烟苗长势不好,“这里长了青苔,抢占了养分,阻碍了烟苗的光合作用,所以烟苗长得不顺畅。”她向种植户科普道,“知道怎么避免、解决这种情况吗?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晒苗床。要掀开大棚膜和小弓棚的塑料膜,通风降低苗棚的湿度,让苗床接触到更多的阳光,就可以晒死这些可恶的青苔。”
晒苗也有讲究,烟苗娇嫩,晒多了容易“死苗”。皖南烟叶公司给每个育苗大棚配备了一个“秘密武器”——新型远程温湿度采集仪。“这个小工具可以实时传送温度数据到手机上,还有低温和高温报警,方便烟农们及时干预苗棚的温度。”陈洋解释说。
育苗的关键就是苗棚温湿度的管控。除了配备远程温湿度采集仪,皖南烟叶公司还在敬忠育苗大棚安装了智能传感设备、高效数据采集系统及物联网实时传输设备,实现棚内外温湿度的精准监控。公司在新龙村还建设了小型气象站,育苗数据上传到云端,可以对示范点的温湿度进行智能控制和异常预警,实现对苗棚的可视化管理。
随着春耕全面展开,安徽的智慧农业实践如同一股清新的“科技绿流”,滋润着这片广袤而丰饶的土地,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本文围绕2025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中“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详细介绍了安徽多地智慧农业的实践成果。从芜湖的“无人化”育苗播种,到宿州的“淡水”养海产、精准喷灌,再到皖南的智慧护苗,展现了科技在农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推动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安徽现代农业高质量“出圈”,江淮粮仓更加丰实。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