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沉稳持重这一行事风格和内在心境展开,详细阐述了在社交和生活中如何做到沉稳持重,包括遇到事情不立即反应、表达心情不急于求成以及培养钝感力等方面,并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沉稳持重,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事风格,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内在心境。
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一个人是否靠谱,往往在初次接触时就能略窥一二。就像那些刚认识就表现得过度热情、推心置腹的“自来熟”,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由此可见,若想在社交中树立起靠谱的形象,更好地推动合作的开展,沉稳持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需要明确的是,沉稳持重并非是刻意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通过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从而实现对事情节奏的有效掌控。
01 遇到事情时,不要立即作出反应
俗话说得好:“让子弹飞一会儿。”因为只有预留出缓冲的空间,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看清事情的全貌。
如果遇到刺激就马上做出反应,那么很容易做出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事后大概率会为此后悔不已。作为过来人,我就曾多次在这方面吃过亏。当刺激来临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核准并进一步了解情况,而非急于回应。
要做出正确恰当的选择和决策,关键在于充分了解情况,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做出决定。
例如,平时一直听从安排、遵守规矩且按时完成工作的下属,突然变得懒散懈怠。这时,作为领导(管理者),不能看到下属的这种表现就立刻进行斥责,而应该针对这一“反常现象”进一步了解情况。如果不深入思考就盲目批评,很可能会冤枉了下属。
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刺激时,都应秉持这样的心态:先不要急于做出反应,等一等,等到看清事情的全貌,或者充分了解情况后,再做出选择和决定。
你看那些身居高位的领导,说话总是滴水不漏,这其实就是在给自己预留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02 即便是表达心情,也不要急于求成
凡事都讲究循序渐进。无论是做事还是与人相处,节奏过快往往会适得其反。
记得有一次,领导给一位同事交代工作,领导的话还没说完,相关要求也还未提及,这位同事就忙不迭地“好好好”“是是是”,开始拍胸脯保证。假如你是这位领导,你会作何感想呢?和大多数人一样,领导当时的感受很不好,立刻打断了同事的“积极回应”,并给予了斥责。
事实上,这位同事的这种做法一直没能改变,也因此饱受诟病。
每次领导给我交代工作时,我都会再三询问相关标准、要求和细节,以确保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并抓好后续的落实。在领导看来,过快地拍胸脯表态,更像是一种不走心或者反向忽悠,是不靠谱的表现。
其实,不仅做事要把控好节奏,与人相处、开展社交活动同样如此。即便你很想与某人建立联系或关系,也应循序渐进,采取“低开高走”的策略,而非“高开低走”。
事实证明,越是着急、慌乱,很多时候越难以办成事情,因为成事往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03 培养钝感力,积极正面看问题
对于不必要的事情,不给予过多关注,不陷入内心的内耗,这不仅是一种行为选择,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生活,都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认可。被部分人质疑、否定甚至讨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既源于“三观”不同带来的差异,也可能是利益冲突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培养钝感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要轻易动怒。
当别人不了解我们时,不要过于纠结;当领导不喜欢我们时,也不要过多猜想。
前段时间,由于工作交织叠加,很多事情都需要向上级领导反馈和汇报。出于为上级领导考虑,并且信息能够清晰表达的目的,我进行了信息汇报。大多数时候,上级领导都会给予回复,但有几次却没有。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可能会想太多,甚至产生诸多联想。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只需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即可。至于领导不回复的原因,有时确实难以说清。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要过度联想,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情,过滤掉其他无关的干扰。
本文强调了沉稳持重这一素质在社交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从遇到事情不立即反应、表达心情不急于求成、培养钝感力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做到沉稳持重。通过具体事例的说明,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沉稳持重的意义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智慧,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处事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