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失亲哀伤,“向归”公益温暖相伴,清明哀伤何处解,“向归”公益引希望

在清明将至时,“向归”公益平台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普馆举办艺术疗愈活动,帮助失亲者纾解哀伤。介绍了“向归”公益平台的背景、核心理念,指出当前失亲群体面临的社会支持不足问题,以及参与者对活动的积极反馈,最后提到团队未来将探索AI与心理学融合提供更好的疗愈体验。

清明的脚步悄然临近,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哀伤的情绪如影随形,那么,这份哀伤究竟该如何得以有效纾解呢?日前,一场别具一格、意义非凡的艺术疗愈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普馆温情上演。此次活动由“向归”公益平台精心主办,现场氛围温馨且充满了治愈的力量。

在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下,参与者们纷纷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有人巧妙地用种子、鲜嫩的新叶以及枯黄的落叶拼接出四季交替的画面,这其中寓意着人生如同四季,有着起起伏伏;有人用心绘制出一条生命长河,它象征着心境在岁月中的不断变迁;还有人精心搭建出儿时记忆里的大树与木屋,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一位参与者在活动后感慨万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内心从未有过的平静,那些一直藏在心底、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终于有了释放的出口。这让我明白,哀伤并非是需要被彻底消除的阴霾,而是一段值得我们去凝视、去感悟的生命体验。”

据文汇报记者深入了解,“向归”公益平台创立于2023年,它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自主发起的创业项目。并且,整个项目全程都有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专业教师担任科学顾问,为平台的发展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持。“向归”科学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宁宁介绍说,“向归”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支持失亲者的公益平台,它更是推动整个社会理解哀伤情绪的一股重要力量。该平台积极倡导建立更具人文关怀的友好社区,期望能让失亲者在职场中拥有合理的丧假,在医疗机构中得到更多贴心的临终关怀和专业的哀伤辅导,在公共文化领域能够更自然、更坦诚地讨论生死议题。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清晰地显示,我国当年死亡人口达到了1093万。按照每位逝者直接影响至少3位亲友来推算,全年新增的失亲者数量超过了3000万人。相关研究表明,失亲所引发的哀伤反应很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然而,目前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还未能有效地覆盖到这一庞大的群体。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对哀伤情绪的回避现象,像“节哀顺变”“向前看”等传统的劝慰方式,在客观上压缩了失亲者情感表达的空间。

“向归”的核心理念十分独特,它将心理科普、团体支持等传统模式与新兴科技手段完美融合。通过专业的引导、温暖的故事疗愈以及贴心的线下陪伴等多种方式,让失亲者能够自由地表达与寄托哀思。活动策划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陈思妍表示:“艺术是一种温暖且安全的叙事方式。当前社会上习惯用‘时间会治愈一切’这样的话语来搪塞伤痛,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哀伤情绪转化为潜在的心理危机。失亲群体迫切需要一个可以承载哀伤的空间,让更多人能够看见这份哀伤的存在。‘向归’平台正是带着温暖与理解,陪伴着每一颗正在疗愈的心,让哀伤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让生命之光得以永续。”

在现场访谈中,许多参与者都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受。他们表示,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重新与自然建立了紧密的连接,还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位参与者说道:“以前接触的很多疗愈活动都是以主讲人为主导的,甚至还有冥想的仪式,常常会引人哭泣。而这次的线下疗愈活动是以自己为主导的,这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感觉更加温暖,也能让自己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

聚焦失亲哀伤,“向归”公益温暖相伴,清明哀伤何处解,“向归”公益引希望

“向归”公益团队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AI与心理学理论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为失亲者提供更具个性化、更有温度的哀伤疗愈体验,持续为失亲群体带来希望与温暖。

本文围绕“向归”公益平台举办的艺术疗愈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帮助失亲者释放哀伤的情况,阐述了平台的背景、理念,指出失亲群体面临的社会支持不足问题,以及活动受参与者认可,最后提及团队未来探索AI与心理学融合的计划,展现了“向归”公益平台在失亲哀伤疗愈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发展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924.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