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海外资金借道ETF布局中国资产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了被动型和主动型海外中国主题基金的资金流向与规模变化,探讨了主动型基金业绩欠佳的原因,还指出了外资机构在当前形势下关注的中国资产投资方向。
在近几年的金融市场动态中,海外资金借道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布局中国资产的趋势变得愈发显著。晨星最新发布的相关报告,为我们揭示了海外中国主题基金的资金流向与规模变化的重要信息。
从资金流向来看,近5年被动型海外中国主题基金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而主动型海外中国主题基金自2022年起却开始持续净流出资金。在这样的资金流向影响下,被动型海外中国主题基金的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其规模逐步逼近主动型基金,到了2024年,更是实现了反超。截至2024年底,规模排名前十的海外中国主题基金大多都为被动型基金。进入今年,多只海外中国股票ETF依旧在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过去几年主动型海外中国主题基金业绩欠佳,是导致近几年海外资金借道ETF布局中国资产的重要原因。不过,尽管市场格局有所变化,但A股和港股市场仍然存在获取超额收益的显著机会。其中,科技创新和内需修复成为外资机构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
被动型中国主题基金持续吸金
海外资金借道ETF布局中国资产的趋势日益明显。晨星公司最新发布的《全球公募基金资金动向》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公募基金市场(包含货币基金)共吸引了近3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总规模成功突破60万亿美元。与2015年底的29万亿美元相比,增长了一倍以上。
晨星在报告中提到,过去10年,投资者对被动型基金的青睐程度不断加深。被动型基金在全球基金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正逐步改写基金市场的格局。数据统计显示,被动型基金的占比从2015年的23%攀升至2024年的42%,而主动型基金的占比则从77%逐年滑落至2024年的58%。
流入中国市场的海外资金同样呈现出明显的被动化投资趋势。晨星的这份报告表明,2021年以前,海外中国主题基金的资金流主要由主动型基金主导。但从2022年开始,主动型基金开始持续净流出资金,且流出幅度逐步扩大。随着资金持续从主动型基金流出,转而流向被动型基金,被动型中国主题基金的规模逐步逼近主动型基金,直至2024年实现反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规模排名前十的海外中国主题基金大多为被动型基金。
今年,多只海外中国股票ETF继续获得资金净流入。富途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中国海外互联网ETF – KraneShares资产规模为86.29亿美元,相较于2024年底的54.14亿美元猛增59.4%;MSCI中国ETF – iShares资产规模为65.5亿美元,相较于2024年底的54.51亿美元增长20.16%;中国大盘股ETF – iShares资产规模为80.9亿美元,相较于2024年底的72.67亿美元增长11.3%。
主动型基金业绩低迷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海外资金通过被动型基金布局中国资产,主要是因为过去几年主动型基金整体业绩表现欠佳,难以持续跑赢市场指数。相比之下,被动型基金具备费率低、持仓透明和交易便利等优势,既适合长期配置,也便于把握短期交易机会。
晨星(中国)产品部高级产品经理黄威认为,大多数主动型基金难以持续跑赢市场指数及相应类型的被动型基金,所以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被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凭借费率低、持仓透明、策略稳定和交易便利等优势,受到了广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对于长期配置资金而言,被动型基金的低费率优势有助于提高长期投资收益。
黄威还提到,2024年流入中国股票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市场,占比达90%,而海外注册的中国股票基金净流入资金仅占10%。2024年A股市场震荡上行,整体收涨,但其间主动型股票基金表现不及被动型基金。2024年下半年,股市快速回暖,投资者入市,资金主要流向了被动型基金。
除了ETF自身具备的多种优势外,沪上某外资机构投资人士认为,中央汇金等机构资金持续增持境内宽基类ETF产品,给不少境外机构投资者抄底A股带来了启发。该人士表示:“沪深300、上证50指数等宽基类ETF囊括众多高分红且ESG报告披露相对规范全面的上市公司,能更好地抓住全球资本对中国高股息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所以境外机构投资者纷纷效仿。”
多领域挖掘中国资产超额收益
尽管被动投资崛起的势头势不可挡,但在多家外资机构看来,包括A股和港股在内的中国资产仍然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的潜力。其中,科技创新和内需修复成为外资机构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摩根资产管理认为,过去3年A股和港股的走势相对偏弱,主要原因是市场信心低落。以DeepSeek为首的国内AI技术突破,有望显著提振境内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信心。摩根资产管理还指出:“虽然目前市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AI领域,但实际上,A股和港股中还有许多其他被低估的资产和行业。这些资产质量优良,长期增长潜力可观,未来有望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汇丰投资管理中国及核心亚洲股票主管沈昱认为,DeepSeek是反映中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例子,这会促使全球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可能成为今年中国股市获得重估的催化剂。另外,最新的科技发展本质上是由内生因素以及创新驱动,这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估值和盈利的修复,并使得市场的反弹更具有持续性。沈昱还表示:“展望2025年,消费行业尤其是与服务经济相关的行业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因为它们的行业基本面受益于支持性政策,有望显著改善。此外,TMT(电信、媒体和技术)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板块,部分细分行业的盈利可能大幅增长。”
贝莱德卓越远航混合基金经理毕凯认为,科技创新和内需修复大概率仍是未来投资者关注的主线。他表示:“我们重点看好科技创新方向中有较大长期成长空间的投资机会,以及2025年业绩有望明显修复的内需类投资机会。我们会综合平衡胜率与赔率,努力把握机会,力争取得理想的投资回报。”
本文详细阐述了海外资金借道ETF布局中国资产的趋势,分析了被动型和主动型海外中国主题基金的发展情况。主动型基金业绩低迷促使海外资金转向被动型基金,而中国资产在科技创新和内需修复等领域仍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的潜力,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