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关村先行先试的24项改革措施的落地情况及成效,包括多项改革措施在全国推广、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集聚创新要素、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及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
3月17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处了解到,目前中关村先行先试的24项改革措施已全部成功落地。与此同时,还累计出台了50余项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有效发挥了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的重要作用。
在改革成果推广方面,财税、人才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更为重要的是,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资产单列管理等多项改革措施被写入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改革措施,即将在全国范围进行部署实施。
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展规划处处长刘彦锋介绍,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致力于做强创新主体。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率先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至100%;另一方面,率先探索针对基础研究的税收政策创新,允许企业出资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开展基础研究的支出进行加计扣除。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已有50余家企业从中受益。此外,还加快了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与领军企业、整机厂商进行深度合作。
同时,中关村着力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通过优化央地政策的衔接互通,探索让在京中央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引导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中央单位按照北京市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并且试点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采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已经授权中小微企业先行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过400项。
率先设立50亿元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
改革推动了创新要素的集聚。在人才引入方面,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将办结时限压缩至目前全国最短的5个工作日。还发布了首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涵盖149项境外职业资格认证。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方案,健全了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激励机制和职称评价制度。在企业激励方面,率先开展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3年分期纳税试点,进一步放大了股权激励效应。
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强化全链条金融服务,持续加强科技信贷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万亿元。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创新,首创推出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率先设立了50亿元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发布高质量建设北交所19条举措,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上市企业达到260余家。
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
改革对创新机制进行了优化。在促进国际资源利用方面,推动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运行。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推动北京—新加坡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助力中新首个全环节跨境贸易数字化实单落地。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率先实现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数据合规出境。
在完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机制方面,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评价观念转变、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突破性开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推动央地试点单位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及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等新模式。
中关村先行先试的24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在做强创新主体、畅通成果转化通道、集聚创新要素、加大金融支持和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多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