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具身智能这一热门领域展开,讲述了该领域在一级市场吸引大量资本关注的现状,同时也指出其面临的商业化难题。通过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锐评、达闼机器人停摆等事件,引发了各方对于具身智能投资和商业化前景的讨论。
在一级市场,具身智能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不断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资本流量。然而近日,这股火热的势头却被实实在在地“泼了冷水”。先是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尖锐地指出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不清楚,此言论一出,立刻引发了一波舆论争议。紧接着,在3月31日,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被曝已停摆,这一消息更是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整个行业在商业化落地和可持续经营方面所面临的严峻难题。
正所谓立场不同,需求自然也大相径庭。资本天生逐利,而在众多机器人厂商中,也不乏怀揣着“改变世界”梦想的理想家。对于这些舆论争端,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一语中的:“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就如同做生意,如果立志要做百年老店,那就必须做好十年不赚钱的长期规划;如果只是打算摆个摊做大排档,那就专注于打造网红爆款,随时收割流量。”
忠言逆耳还是商人眼界
回顾过去,若说去年具身智能市场呈现出的只是初步的资本“繁荣”景象,那么在今年央视春晚宇树机器人“一夜成名”之后,这个行业则直接被推上了资本市场的风口之巅。
近段时间以来,融资消息如同雪花般纷纷传来。3月31日,千寻智能宣布完成5.28亿元Pre – 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美风险投资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P7)领投;清宝机器人日前获得汉理资本投资的Pre – A轮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量产、新产品研发以及团队扩张;它石智航近日宣布完成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由蓝驰创投、启明创投共同领投;今年2月,零次方机器人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至于宇树科技,市场消息称有不少投资方都在积极寻求对这家明星公司的投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IT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发生30起投资事件,到了2024年,这一数据飙升至83起。而今年才过去四分之一的时间,投资事件数量已经达到48起。
然而,就在资本热情高涨的时候,朱啸虎却向具身智能“泼了一桶冷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金沙江创投)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但最近几个月都在陆续退出。
对于这一点,机器人公司星海图当日特意发布一份公告,称金沙江创投于2023年11月参与了星海图的天使轮融资,2024年5月向该公司提出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该公司予以积极配合,并在2024年9月协助其顺利完成股权投资退出。
朱啸虎退出的首要原因是,当前具身智能的商业路径还模糊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他形象地说:“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客户要么是高校,要么是竞争对手,如今又多了一类新客户——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但这类客户都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客户,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模式。”
此外,朱啸虎选择退出具身智能,还基于其“反共识”的投资策略。他表示:“因为现在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具身智能)估值上涨得非常快,这种情况变成了我们早期VC想回避的赛道。”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站在投资方的角度来看,朱啸虎的选择无可厚非。有人认为朱啸虎的话是忠言逆耳,正好能让狂热的市场清醒一下,毕竟有现成的例子摆在眼前。
近日,人形机器人领域知名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被曝已经停摆,公司总部人去楼空。据天眼查信息,这家公司截至目前完成了5轮融资。4月1日,达闼董事长黄晓庆通过公司公众号发文称:“作为全球云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开拓者,尽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我们始终以技术创新为锚点,坚守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初心,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前行。”
不过,也有人认为朱啸虎是急于变现的心态,不适合做长期投资。据报道,同样作为投资阵营的张颖 — 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在朋友圈发文称:“朱老板别闹。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是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把时间拉长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诞生大公司。朱老板这么一番话,我就好奇以后机器人赛道的优质公司谁还会跟他聊,更不用说拿他钱。”
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间
站在企业的角度,朱啸虎这番话可惹了“众怒”。
据网上流出的截图,前段时间因为在街头跑步而吸引了公众眼球的众擎机器人,其创始人赵同阳直接在朋友圈“开怼”,称朱啸虎是非常成功和精明的商人,更适合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AI和人形机器人并不在他擅长的范围内。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汽车从发明到普及花了多少时间,机器人就想直接享用?知是行之始,做机器人产品的都已经在努力了,科技还是在阶跃式进步的,有空军就会有踏空的,他一个人甚至以后有很多人出来质疑,我们都不会回应的。我们会埋头苦干,他日再重逢。”
那么,接下来,资本对具身智能、尤其人形机器人的投资热潮还能持续多久呢?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对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尚未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远未达到大众可接受的成熟度,资本市场对其的追捧难以持续,预计上半年热潮过后投资就会明显降温。
记者注意到,尽管在一级市场备受追捧,过去一个月,人形机器人板块在二级市场却有所回调,板块指数在3月份下跌1.62%,4月1日下跌1.03%。
张孝荣则认为,朱啸虎的退出可能对短期市场情绪产生扰动,一些中小资本可能会更理性地去评估项目的商业化潜力,但不会逆转资本对具身智能产业的长期投资趋势。具身智能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应该会坚持长期战略,促进技术迭代,继续吸引多元资本入场。
总体而言,具身智能,尤其人形机器人的商用进程确实还处于萌芽阶段。正如朱啸虎所说,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客户要么是高校,要么是竞争对手,现在又有一些公司买回去做前台展示。宇树机器人出圈后,人形机器人的租赁市场也火了一把,但大部分都是用来在展会上表演。
值得欣慰的是,个别企业最近有了新突破。东风柳汽宣布将于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并计划在上半年完成,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提升其制造工厂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及效率。这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目前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更多还是面向B端市场。王超对记者表示,从当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人形机器人在B端市场的应用前景显然远胜于C端消费市场。“无论是行业先行者还是新晋入局者,其产品落地主要聚焦于商场导览、教育实训等场景,这些领域存在明确的商业化需求和规模化应用基础。反观C端市场,现阶段购买行为多源于科技爱好者的尝鲜心理,而非刚性需求驱动,消费端的市场培育仍需时日。”
但不得不承认,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在这个行业,没有理想主义很难坚持下去。赵同阳表示,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几乎无处不在,这将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长远地改变人类历史,自己会带领团队用事实回应朱啸虎对行业的质疑。
星海图则在公告中称,具身智能赛道前景广阔,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各界的持续关注与鼎力支持。在探索未知与突破边界的征途上,呼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勇于创新、包容探索的良好生态。
本文围绕具身智能领域展开,展现了其在资本市场的火热与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困境。朱啸虎的退出引发了各方对于具身智能投资和商业化前景的讨论,尽管个别企业有新突破,但整体而言,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距离,行业发展需要长期战略和社会各方的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