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引领科研新征程,怀柔科学中心重大突破:科研设施与成果双丰收

本文围绕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开,介绍了其在2024年科研设施建设、开放共享、科研成果产出、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情况,还提及了论坛发布的重大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2024年,这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新增13个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达43万小时,累计开放机时更是超过了123万小时。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科研开放共享的坚定决心。

3月28日,一场聚焦科研开放与创新的盛会在北京举行。以“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成功召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在会上介绍,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围绕物质、信息与智能、空间、生命、地球系统等五大科学方向布局的37个科技设施项目,已经有29个进入了科研状态,而其余的8个项目也全部开工建设。这表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一季度,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是喜事连连。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这3个大设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面向全球开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已经成功出光,并开展了带光联调工作。而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些进展使得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人气”持续集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

随着科技设施集群的磁吸效应日益凸显,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了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向往之地。数据显示,2024年度新增科研人员2500名,总科研人员达到约2.5万人。同时,新增科技成果54项,累计成果达到329项。这充分体现了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了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落户在此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已经增至67个,覆盖了48个国家和地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表示:“随着设施加快建设,不少国际科学家正在此开展实验。”这表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集中发布了8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其中包括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发现双镍氧层钙钛矿材料的块体高温超导电性;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成激光通信地面站等。这些成果的发布,进一步彰显了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实力。

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处长赵英俊介绍,未来还将引入市场化机制,建设产业孵化、创新服务、中试验证等平台。通过持续推动科技设施开放运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相信在未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在科研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2024年的科研成果,包括新增进入科研状态的设施平台、开放机时、通过验收的大设施等情况。同时提到了科研人员的增加、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论坛发布的重大成果。最后阐述了未来将引入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展现了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523.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