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高校学业预警制度展开,以华南理工大学公布学业预警名单为切入点,介绍了多所高校加强教育质量管理的举措,分析了实施这些举措的原因、意义,还探讨了未来高校在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可改进的方向。
日前,一则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份“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名单中显示有737名学生受到学业预警,其中部分学生甚至面临降级试读的情况。其实,在此之前,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也都相继实施了类似的制度。这几家高校的行动,正是当下高校加强教育质量管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我们都知道,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而让学生学有所成则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在过去,部分高校在学业管理方面相对宽松,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甚至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产生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便开始放松自我,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努力学习。
不过近年来,为了加强教育质量,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像学业预警、严格考核、学术诚信建设等举措逐步落地实施。这一系列的行动,让“混文凭”这种现象日益成为不可能。早在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就明确提出高校应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此次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公示名单的做法,更是让大家真切地意识到学校是要“动真格”了。学校这样做,其目的在于切实发挥引导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督促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认真对待学业。
除了学业预警之外,各大高校还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进一步落实“严出”政策。例如,一些高校引入了更严格的考试纪律,对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零容忍;同时,加强了对学术诚信的监管,防止学生出现抄袭、代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此外,高校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识别和干预也在逐渐前移,不再是临近毕业才向学生施加压力,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尽管高校在加强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当前,多数高校的预警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尤其是不及格的情况,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等学生成绩出现明显问题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调整时机。未来,可以探索引入课堂参与度、日常作业质量等多元标准,这样能使预警更加精准、更具前瞻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业困难学生,校方也可以提供差异化的帮扶,强化个性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让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并不是单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要让高等教育回归其定位和本质,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教育质量管理,也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促进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从而真正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公布学业预警名单为案例,阐述了多所高校加强教育质量管理的举措,分析了其实施背景和意义。同时指出当前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改进的方向,强调高校此举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负责。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