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展开,介绍了睡眠能帮助身体修复、与多种疾病相关,阐述了睡眠时身体各器官的变化,给出好睡眠的六个指标,最后医生提供了四招改善睡眠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优质的睡眠宛如一场意义非凡的修复之旅,能够让身体以极高的效率完成自我治愈。
近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全新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睡眠所具备的功能远不止缓解身体疲劳这么简单,它还能够助力心脏病患者高效地修复身体损伤。
在众多医生的专业认知里,良好的睡眠无疑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令人惊讶的是,目前已经有超过100种疾病被发现与睡眠质量不佳存在关联。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高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睡眠的确对身体的恢复有着积极且显著的促进作用。他回忆起曾接诊过的一位脑梗塞患者,该患者在发病之后,右手手臂的功能出现了明显障碍。在康复阶段,患者的恢复情况与前一晚的睡眠质量呈现出紧密的联系:只要前一天晚上睡得安稳且质量高,第二天手臂和手指的功能表现就会有明显的改善;反之,如果前一天夜里出现失眠、多梦或者睡眠间断等情况,第二天的康复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的副主任施明也指出,类似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屡见不鲜。那些睡眠质量良好、心态积极乐观的患者,即便病情相对较为严重,身体状况也往往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长期饱受失眠困扰的患者,不仅身体恢复的速度缓慢,还更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施明进一步介绍,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多达100多种疾病都与睡眠障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为您详细列举一些常见的情况:
失眠会使得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久而久之,便会大大增加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碎片化睡眠以及熬夜等不良睡眠习惯会对胰腺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降低胰岛细胞的敏感度,减缓胰岛素的分泌速度,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诱发糖尿病。
长期失眠会造成大脑缺氧,促使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在大脑中不断堆积,从而增加患痴呆症的可能性。
长时间睡眠质量不佳,会对“肠—脑轴”的调节功能造成干扰,导致胃酸、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出现紊乱,进而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睡眠不足不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它会破坏人的心情,降低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水平,使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抑郁症。
当我们进入沉睡状态时,身体其实正在悄然进行着“检修”工作。
施明表示,睡眠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最为完善的自我保养方式。当我们进入梦乡,身体便会自动启动“自愈程序”,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的修复。
大脑清废物:在睡眠期间,大脑内的淋巴系统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大脑在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依靠夜间深度睡眠期间高效运转的这套“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清除。
肾脏过滤慢:夜间肾脏的过滤功能相较于白天会明显减慢,尿液的生成量也会相应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早上的第一泡尿颜色通常比较深的原因。研究表明,长时间缺乏充足的睡眠,有可能会导致肾脏机能逐渐衰退。如果晚上睡眠质量不佳,身体内的水分就容易蓄积,从而导致早起时眼皮、双脚、双腿出现浮肿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乏力等不适症状。
激素分泌多:在夜间睡眠过程中,生长激素的分泌速度会显著加快,其分泌量能够达到白天的5倍之多。生长激素对于促进心肌、皮肤、黏膜等细胞的再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肌骨放轻松: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全身的肌肉和骨骼都会逐渐松弛下来。受损的肌纤维会在生长激素的作用下进行自我修复与重建。然而,如果长期受到失眠问题的困扰,肌肉就容易处于紧张状态,早晨起床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甚至有可能诱发慢性疼痛。
好睡眠有六个指标:优质的睡眠不仅要关注睡眠时间的长度,更要重视睡眠的质量。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良好的睡眠最好能够符合以下6个标准。
1. 时长要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需的睡眠时间有所差异。儿童需要保证7 – 9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应保持6 – 8小时的睡眠,老年人则以6 – 7小时为宜。对于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0.5 – 1小时的睡眠时间。
2. 尽量规律:睡眠应该遵循昼夜节律,其中晚上10点到次日6点是黄金睡眠时间,尤其是晚上10点至次日3点这段时间尤为重要。
3. 入睡要快:尽量确保在躺下后的半小时内能够顺利入眠。
4. 起夜要少:夜间起夜次数尽量控制在不超过2次,并且在睡眠中断后能够迅速再次入睡。
5. 没有鼾声或少鼾:睡觉时最好不要打呼噜。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轻微的打鼾现象,且未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不会对睡眠质量造成明显影响,无需过度担忧。
6. 醒后舒畅:早上起床后,如果感觉精力充沛、神清气爽,这就表明获得了高质量的睡眠;反之,如果仍然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则说明睡眠质量有待提高。
医生提醒4招帮你睡好觉:两位专家指出,如果您的睡眠无法达到上述标准,不妨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入手,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1. 揪出疾病:高伟医生表示,患有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等疾病的人群,特别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这些患者应该及时就医,积极稳定现有的病情。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睡眠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反过来也会加重现有的疾病。
2. 优化环境:要想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首先需要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的温度尽量保持在20℃左右,同时使用遮光窗帘,在睡前1小时将灯光调暗。
3. 调整饮食:如果在睡前饮酒,或者食用高脂、高盐、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晚上应尽量减少应酬,保持清淡饮食,并且不宜吃得过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小米粥、红枣、桂圆、牛奶、银耳、百合等。此外,每天下午4点以后要减少咖啡(咖啡因的半衰期为6小时)、功能性饮料等饮品的摄入。
4. 学会放松:晚上10点之后就要开始有意识地放松身心,为进入睡眠状态做好准备。尽量避免处理工作、与朋友进行深入的话题交流、观看节奏较快的影视作品等,更不要沉迷于电子游戏。睡前可以尝试“4 – 7 – 8呼吸法”,即深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如此循环往复几次,有助于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本文围绕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展开,详细阐述了睡眠不仅能帮助身体修复损伤、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还说明了睡眠时身体各器官的变化情况。同时,给出了好睡眠的六个指标,并由医生提供了四招改善睡眠的方法,提醒人们关注睡眠质量,从生活细节入手改善睡眠。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