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深入探讨了AIGC技术尤其是快手自研的“可灵AI”在视听产业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AI是否会取代创作者这一热点话题。
在当今时代,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强大的力量重塑着影视创制的格局。其中,视频生成模型更是热度非凡,就如同密集射出子弹后的枪管,滚烫发烫,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3月27日,备受关注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盛大开幕。作为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AI赋能下的视听产业新生态”也同步启幕。在论坛现场,众多专家学者、电影人等行业精英齐聚一堂,他们怀着对行业发展的热情与期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视听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AIGC技术正在降低创作门槛
在论坛现场,快手大模型产运负责人李杨分享了快手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情况。据李杨介绍,“可灵AI通过先进的视频生成技术,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创作工具,并且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应用。”
▲王子川
以作品《雏菊》为例,这部作品围绕现代科技如计算机、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展开,通过高速剪辑的炫目特效镜头以及和谐的空间构图,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创作者王子川表示:“可灵AI具有强大的功能,它可以尽可能地生成出我们想要的每一个动态,包括所有的冲突场景、画面呈现以及内部的调度等。”
那么,AI是否会取代创作者呢?王子川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他看来,AI有其显著的优势,它处理速度快,具备强大的信息结构化和整合能力,擅长跨文本缝合,还能规避人类的惯性思维。然而,AI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目前的AI缺乏情感深度和原创性,过于依赖现有的模板,容易忽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异,所生成场景的真实度也还不够。因此,AI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训练和迭代。
不过,王子川也指出,“像太空、爆炸、灾难等大场景在现实中搭建起来颇具挑战,但有了可灵AI这样的工具介入后,能够极大地拓宽创作者的创作边界,为创作者提供有力的助力。”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它们是叙事艺术的新维度,为电影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言。“AI可以把创作者的想象快速变成可视化的内容呈现出来,同时,能拓宽实现可能性的边界,进而拓宽想象力的边界,这无疑是最佳的结果。”
本文围绕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的AIGC与大模型产业应用论坛,介绍了AIGC技术对视听产业的影响,重点提及快手“可灵AI”在创作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创作者王子川的观点,探讨了AI在创作中的优势与局限,强调AI虽不能取代创作者,但能为创作带来新助力和拓展新边界。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