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孟玫桂的支教故事。她从被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学生的视频打动开始,历经线上支教,最终奔赴贵州安顺实地支教,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团队为孩子们付出诸多努力,收获了温暖与感动。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有这样一位青年,她怀揣着支教梦想,跨越千里,在西部的土地上绽放青春光芒。
孟玫桂:努力成为温暖他人前行的力量
“在贵州的这一年,必将成为我最宝贵的青春印记。”2024年7月,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孟玫桂,毅然背上行囊,跨越1800公里的距离,来到了安顺市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在这里,她和团队成员一同,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努力探索新的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工作当中。
其实,此行并非孟玫桂第一次与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结缘。早在2020年,刚进入大学的孟玫桂在社团招新时,一段来自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的视频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视频里,学生们真挚地表达着对扬州大学贵州反哺实践团的感谢:“感谢扬州大学的哥哥姐姐们,我们会好好学习……”那一刻,一颗支教的种子在孟玫桂的心底悄然种下。后来,经过层层选拔,她如愿成为了该实践团的一员。
此后,孟玫桂与团队成员共同组织了“扬知耘梦”线上支教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团队可谓是精心策划。他们创办了近20门趣味课程,像“云游英国”“医学小课堂”“物理小实验”“趣味写作”等等。这些课程就像是一扇扇窗户,努力为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了探索山外世界的通道。
为了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团队采取了10人内的“小班制”教学模式。并且,为每个班级配备了2名班主任,还固定开设班会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精准地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2021年到2024年,“扬知耘梦”线上支教活动累计让近200人次的儿童受益。孟玫桂回忆说:“那段隔着屏幕教学的日子,让我线下支教的愿望愈发强烈。”
扬州大学研支团从2013年开始,就积极投身于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的志愿服务工作。每年,学校都会选拔7人的团队前往镇宁,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2024年7月,孟玫桂作为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接过了“黔”行接力棒,从线上筑梦正式迈向实地奔赴。
“每天备课、授课、课后辅导,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当孟玫桂真正踏上三尺讲台,成为60多名孩子的英语教师时,她才逐渐明白了“支教”这两个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课堂上,孟玫桂严格要求学生。“这节课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背诵!”“单词没过关的放学后留下来继续默写。”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了学生们英语成绩的稳步提升。课堂上,孩子们也变得越发积极主动。“学生体会到了成绩进步的成就感,他们开始表达对我们的喜爱和感谢。他们会悄悄画我的卡通画像,把运动会发的零食给我吃。”孟玫桂笑着说,“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瞬间,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支教老师的幸福,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也能成为温暖他人前行的力量。”
到了周末节假日,大山深处,还有一群孩子期盼着扬州大学研支团的到来。孟玫桂介绍说:“10年前,师兄师姐们去马厂小学支教只能坐马车,现在,两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自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支教起,他们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安顺“袖珍村小”马厂小学、木厂小学开展支教服务。
截至目前,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展了“黔心花开”系列课程和特色活动40余场,还为孩子们募捐了校服、净水器、乒乓球桌等公益物资,价值近15万元。
采访结束时,孟玫桂望向窗外,感慨安顺支教的这一年时光既短暂又充实。“我知道,今年九月又会有更多的‘我’满腔热忱地踏上这片土地。”
扬州大学研究生孟玫桂从被支教视频打动,到参与线上支教,再到成为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实地支教的经历。她和团队为山区孩子精心策划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开展公益活动,不仅助力学生成长,也收获了温暖与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投身西部、报效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