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长剧市场,报道了长剧产量近年来大幅下降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产量滑坡的多种原因,探讨了长剧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对AI是否能成为长剧破局的关键展开了讨论。
近日,在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上,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透露了一组令人关注的数据。2022年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放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有160部,2023年为156部,变化不算大。然而到了2024年,数量仅115多部,降幅超过四分之一。与5年或10年前相比,差距更为明显,2015年这一数字高达396部,和5年前相比也减少了约一半。李京盛指出,在行业降本增效与提质减量的大趋势下,长剧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数量的大幅下降值得重视。
李京盛强调:“单纯从数量增减判断行业兴衰并不科学,数量并非越多越好。但如果缺乏一定数量支撑,产业活力会日益减弱。量越来越少,本身就不是一个有生机活力的行业标志,还会造成行业资金和人才的流失。”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起,行业头部企业为实现盈利,一方面集体转向“降本增效”,大幅削减不必要开支和评级较低的项目;另一方面采取提质减量措施,从靠数量“跑马圈地”转变为靠质量口碑赢得市场。在此背景下,剧集市场连续多年出现数量下滑。实际上,此前以长剧品类为主的剧集市场就已出现数量缩水现象,或是平均集数减少,或是单集时长缩短。而且近年来,尽管每年市场都会诞生高质量长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灯塔专业版此前发布的《2024年剧集市场报告》显示,去年剧集播放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和暑期,全年有45%的时间大盘处于均值之下。主要问题是市场缺少高热度项目,且同质化严重,市场稳定发展需要更多优质内容和丰富题材的加入。
那么,长剧数量降到怎样的水平才算合理?又该如何找到质与量之间的平衡点呢?
### 产量滑坡 原因几何?
李京盛认为,长剧产量下行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目前市场上好项目、好剧本、好选题匮乏,反映出行业创作力减弱。
其二,市场投资向头部作品聚集,市场也只接受头部作品。但能够创作头部作品的公司、编剧、导演数量相对较少,反映出市场存在人才断档以及层次和生态问题。大家都追求头部作品,争抢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初入行的年轻导演缺乏机会。
其三,曾作为市场买方主力的电视台,购买新剧的能力下滑,而网络平台也在努力降本增效。但精品生产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规模,这使得成本压缩空间变窄,利润与回报率降低,导致资本良性循环受阻,生产规模萎缩。
其四,作品投放市场后的成功率低于预期的现象增多,项目预期判断和市场效果不一致导致投资者犹豫不定。以往大数据能提供一定依据,如今数据失灵、失效的情况越来越多,进而导致平台用户流失和传播力弱化。
其五,作品在播出过程中受到舆情干扰的风险因素加大。有时作品在播出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充满不确定性,甚至会受到情绪化审判。即使是好作品,一点舆情也容易引发收视率下降,这也是投资顾虑加大的客观原因。
此外,微短剧、短视频近年来迅猛崛起,抢夺了用户注意力,客观上对以往以长剧为主的剧集产品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不过李京盛指出,微短剧是近两年才兴起的,而长剧数量下滑趋势已持续近十年。“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长剧创作数量还会继续减少。”
李京盛还表示,主观因素方面,多年来创作观念上的固化思维定式、创新性不足,也是导致剧集数量下行、阻碍行业繁荣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视数量下降的原因。”
### 长剧的不可替代性
近年来,用户内容消费习惯的改变,正倒逼影视创作范式转型。在这一变化中,找到编剧在新语境下实现“新生”的思路,既是行业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重塑内容价值的战略机遇。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认为,内容创作既要以创新回应用户当下需求,也要坚持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阿里影业副总裁、敦淇工作室负责人敦淇在谈到如何在碎片化时间吸引用户注意力时表示:“我的方法论就是极致化。”通过将作品中人物关系的情感拉到极致,在精神层面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灵魂共振,同时在叙事结构、人物设定等方面实现精细化运作。
需要明确的是,长视频作为文化深度与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在完整叙事、思想引领和艺术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用户行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产业生态的重构,长视频亟须找到跨越短期波动、激发长期活力的持久引擎与关键路径。
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坚定地认为:“长剧集、长视频不可被替代,其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内容层面、精神文化输出层面等。而且在长剧集创作上,与短剧集在讲故事的节奏和人物建立等方面完全不同,需要在这些维度上做扎实。”
### AI会是破局关键吗?
对于长剧当下的症结,李京盛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通过相对合理的年度剧集产需供求规划来调节;二是让剧集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有相对合理的分配机制;三是为创作生产提供更安全的环境;四是为年轻的编剧、导演、演员提供成长舞台。
此外,李京盛认为,当下破解难题的重要思路之一是依靠科技创新。但他也强调,科技创造力虽令人向往,但对艺术创作而言,人工智能目前只是一个工具。“我们既要依靠科技,也不能迷信科技。”
实际上,自2022年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 – 4以来,AIGC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在2024年4月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主论坛上,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表示:“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将为中国娱乐产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爱奇艺认为,AI是未来创作者的新质生产力。在生成式AI支持下,普通创作者和专业创作者都能创作出更好、更有价值的作品。例如在影视行业,过去项目早期的概念海报需要制片人与美术团队反复沟通配合才能产出,现在制片人自己就可以通过生成式AI工具完成制作,还能根据策划变化随时修改,更充分地展现项目特点和气质,制片人也因此获得更多技能。
此外,在AI赋能下,未来个人或小团队能力会增强,创意极限可能进一步突破,有望出现“更爆的爆款”。如果内容生产数量增多、平均水平提高,意味着短视频数量爆炸,个性化分发更精准,消费者和生产者连接更紧密,长视频也会向圈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产业迭代方面,用户偏好更新速度加快,将带动产业迭代速度迅猛提升。也就是说,AI有望让影视行业在“数”和“质”两方面都快速提升。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AI在影视行业的实际应用存在巨大争议。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在特效制作上,人们期待AI大模型能通过学习和模拟快速生成逼真特效场景,节省制作时间和成本。但目前该领域大模型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编剧赵冬苓说:“微短剧里,平庸的编剧可能会被取代,我觉得AI就是一个平庸的编剧。”编剧王小枪则称目前仅把AI当作升级版的百度在用。
编剧袁子弹表示:“我尝试过,大模型经常输出废话,沟通艰难,得学会怎么跟它沟通,这个过程太漫长。目前大模型没达到能创作的水平,其套路化创作可取代一些平庸编剧,但在审美格调上远远无法与人类抗衡。”
腾讯在线视频智能创作与内容平台部总经理刘羽表示,目前AI能力取得长足进步,正逐步应用于虚拟拍摄、动画预演等场景。“AI和智能制作是为内容创意服务的,是工具,是初始化的打底工作。创意和情感表达部分,我们希望留给艺术家。”
生数科技商业化副总裁王川指出,每一代AI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技术平权进程。AI不仅能快速实现创作者想法,人人可用、易用,还能通过重塑工作流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率先有望规模化发展的是通过Vidu多主体参考功能的动漫行业。
本文围绕长剧市场展开,阐述了长剧产量大幅下降的现状,剖析了产量滑坡的多方面原因,强调了长剧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探讨了AI在影视行业的应用,虽然AI有望提升影视行业的数量和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巨大争议。行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寻找解决长剧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