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州协和学校“融通共育,六和致远”十二年一体化课堂教学展示暨六和课程体验活动,包括活动现场的教学展示、课程体验环节,阐述了“六和”课程体系的特色、为学生铺设连贯学习路径的情况,还记录了记者对学校课程发展的观察与感悟。
在春寒料峭的时节,丝毫抵挡不住人们对学习的满腔热情。3月30日,广州协和学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融通共育,六和致远”十二年一体化课堂教学展示暨六和课程体验活动,这场活动吸引了数千组家庭踊跃参与,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教育生态的一次创新实践。
课堂,无疑是教育的主阵地,而观察与对话则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桥梁。在活动现场,多位教育界的知名专家走进真实的课堂,与师生们一同上课、共同研讨。家长们不仅能够零距离感受教学现场的热烈氛围,还能通过专家的精彩评课,深入洞悉教育设计背后的良苦用心。
在“校级精品课程体验”环节,家长和学生们进一步领略了协和学校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在轮滑球场上,冰球队员们进行着酣畅淋漓的比赛,那激烈的对抗场面令人热血沸腾;体育场上,活力四射的啦啦操表演尽情展现着青春的律动。从充满创意的艺术课程,到挑战十足的科学实验;从趣味横生的体育活动,到启迪智慧的科技创新,协和学校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立基堂主会场及分会场、和致楼阶梯教室同步举行的“一体化融通教学片段展示”。这一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段教学方案,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无缝衔接,生动地诠释了协和学校十二年一体化培养的核心优势。无论是学科知识的纵向深入延伸,还是跨学科能力的横向有机融合,协和学校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生的持续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和”课程让学生全面成长
“六和”课程体系是广州协和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特色所在。这一课程体系涵盖了“和乐、和正、和雅、和致、和合、和心”六个维度,通过跨学科融合以及注重实践创新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收获丰富的知识,在积极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和乐”课程大力倡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充分享受知识的滋养;“和正”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塑造他们正直、诚信的优秀品质;“和雅”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深切感受美的力量;“和致”课程积极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和合”课程强调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和心”课程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和”课程为学生铺设连贯的学习路径
广州协和学校作为市属学校中第一所十二年一体化学校,为开展十二年一体化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教务处副主任胡晓伟表示:“学校通过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确保教学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管理能够统一进行,这有助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有效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和断层。”
以《红楼梦》阅读为例,在初中阶段会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书中人物命运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会通过刘姥姥这一独特的第三视角,引导学生深入审视大观园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从而增加阅读的深度。而到了高中阶段,阅读重点则转向思辨性探究,例如探讨人物名字的隐喻、诗社作品与人物命运的关联等。正如牛筱琼所说:“通过这种进阶式设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能够逐步得到提升。”
英语科组长傅咏从英语学科的角度阐述了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意义。她指出,学校根据各学段的特点设定了分层目标:小学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初中阶段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养;高中阶段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重。以航天航空主题为例,小学阶段通过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阶段聚焦探月工程,高中阶段则探讨航天精神与科学家品质。傅咏表示:“这种分阶段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连贯发展。”
尽管在推进十二年一体化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协和学校的教师团队表示,这些要求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十二年一体化课程的积极探索,协和学校正在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未来的坚实桥梁,助力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
高一学生马子晴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协和学校就读,她用“诗意与温暖”来形容自己的协和生活。她说道:“清晨在紫藤长廊与同学讨论难题,正午在运动场尽情挥洒汗水,黄昏于古榕树下捧书静读,协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马子晴还表示,协和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他们像园丁一样,细心呵护每一株幼苗的独特之处。当我对植物学产生兴趣时,老师会带我到校园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当我在艺术节上进行表演时,老师会为我鼓掌加油。协和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记者手记
“一体化”教育,成就更完整的自己
这已经是我第三年撰写关于协和学校“六和”课程的报道了。今年我倍感压力,担心无法写出比以往更出色的稿子。然而,今年的协和学校再一次让我刮目相看,“六和”课程仿佛为学校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使其在教育的广阔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六和”课程时,它的框架还只是初具雏形:和乐、和正、和雅、和致、和合、和心,这六大板块看似相互独立,却又隐隐透露出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那时,我更多地是从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入手,试图挖掘它是如何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边界。
但今年再次走访协和学校,我发现“六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程体系,而是一种教育哲学的具象化表达。它不再是孤立的模块,而是化作一种贯穿始终的教育语言,流淌在学校的每一个课堂、每一处校园角落。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到航天航空的跨学科探索,从“协和数学日”的思维碰撞到陶艺室的指尖创造,“六和”课程正在凭借其强大的包容性,将知识、能力与人格塑造巧妙地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
这种转变让我不禁想起戴怡老师常常说的一句话:“课程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载体,而是有温度的成长陪伴。”当小学的“小小科学家”用吸管搭建桥梁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科学的原理,更是“和致”中对世界的那份好奇;当高中的冰球队员在轮滑球场挥汗如雨时,他们践行的不仅是团队协作,更是“和心”中对集体的担当。
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那些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在协和学校成长的学生。马子晴在提到初中时与老师在紫藤长廊讨论难题的场景时,语气中满是温暖;孙欣悦谈到高中阶段对人工智能的探索时,眼中闪烁着“和致”追求卓越的光芒。他们的成长轨迹让我深刻意识到,“六和”课程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培养某个学科的尖子生,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多元的教育生态中自由舒展。
离开协和学校时,我回头望了望协和堂,映山红依然开得正盛。但我知道,真正让这所百年名校焕发新生的,是“六和”课程背后那颗跳动的教育初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三年过去了,我依然在写协和学校,依然在写“六和”课程。但我明白,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次见证教育如何在细节中不断生长、在实践中实现蜕变。如今,协和学校正展翅高飞,并且越飞越高。
本文围绕广州协和学校的“融通共育,六和致远”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中的教学展示、课程体验等内容,阐述了“六和”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及铺设连贯学习路径的作用,还通过记者的视角展现了“六和”课程从雏形到成为教育哲学具象化表达的转变,强调其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完整自己的教育初心,体现了学校在教育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