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剖析了vivo跨界进入机器人赛道这一战略决策,从战略选择、能力构建、产业协同以及创新起源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vivo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和发展策略。
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vivo所面向的消费级市场,与当下大部分企业探索的B端场景落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路径。回顾vivo的发展历程,过去30年来它一直专注于通信业务。然而,如今它却跨界进入了机器人赛道。人们不禁要问,vivo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它又将以怎样的方式重写机器人赛道的游戏规则呢?
战略选择:差异化布局,致力产业痛点
其实,vivo布局机器人早有端倪。在正式官宣之前,两张岗位招聘截图就已透露了风声,vivo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机器人技术规划专家,给出的最高年薪超120万元。更早一些,在2023年年末和今年1月,胡柏山两次通过 “vivo会客厅” 释放战略信号,明确指出除了混合现实设备(MR),机器人是vivo可以顺势切入的行业。
即便如此,外界还是存在疑问:当其他手机厂商纷纷 “跨界造车” 时,vivo为何选择了机器人领域呢?实际上,vivo不造车并非能力不足。它拥有健康的现金流,2023年公布的汽车发明专利达1624项,在中国排名第十。这足以说明,造车对vivo而言并非难事。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之间做选择,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衡量是否与自身组织、基因、核心能力以及长期愿景相契合。就vivo而言,坚守本分,聚焦长赛道,专注用户体验与科技创新是其重中之重,也是贯彻数十年的企业基因。vivo连续四年保持中国手机市场第一业绩,正是这一价值观的有力体现。
胡柏山认为,“当前的AI和机器人分别代表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两个世界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未能完美链接。” 他觉得机器人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并且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
三大复用:构建家庭机器人能力铁三角
聚焦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从工厂到个人,家庭场景对机器人有着更为复杂的要求。它需要同时具备专业工具属性(精准执行)、情感陪伴价值(更懂用户)、环境适应能力(非结构化空间,更安全和个性化)。这种复杂性,正是造成当前家庭机器人 “上半身” 不成熟的主要痛点,同时也是考验vivo的试金石。
vivo解决行业痛点的路径是,聚焦孵化机器人的 “大脑” 和 “眼睛”,而机器人 “灵活的身体” 和 “灵巧的手”,即机械系统部分则会交给合作伙伴。
2013年11月,vivo一口气推出5款自研蓝心大模型,成为首个在手机端实现大模型载入的手机厂商。去年,又将其升级为语言、语音、图像、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带来了人机沟通方式的新革命,AI能力继续领跑国内第一梯队。业内人士判断,vivo将会把沉淀的AI能力,复用、迁移到机器人 “大脑” 上。比如,借助蓝心大模型,让机器人具备自主 “感知-决策-执行” 能力,就像电影《机械姬》那样,完美适配家庭环境中的即时服务需求。
二是影像、MR技术复用,打造机器人精准感知外部世界的 “眼睛”。人类获取外部信息中的70%以上来自眼睛。机器人要像人眼那样看得远、看得广、看得懂、跟得上,甚至部分功能超越人眼,这取决于其视觉识别和空间感知能力。而这需要最顶尖的移动影像技术。一个共识是,通过自研 + 共研,vivo蓝图影像能力行业领先。比如去年发布的vivo X100 Ultra,是安卓阵营中唯一支持3D影像的手机,通过软硬件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3D影像体验。这种技术,可以让家庭机器人实现精准且高效的3D视觉识别。
同时,兼顾现实与虚拟双重体验的MR技术,带来的虚实融合、空间感知、高交互性,是机器人构建空间感知的关键。胡柏山此前表示,MR是做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MR做好,机器人的空间感知能力不会出问题。目前,vivo的MR研发团队规模已扩展至500人,并在此次博鳌论坛上展示了vivo混合显示头显,即MR原型机体验产品。
更重要的是,不懂取舍,不符合vivo的 “共生共荣” 的经营之道,更带不来家庭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和手机上万个零部件相比,家庭机器人稍逊一筹,只有上千个,但上下游产业链依然非常复杂。上游产业链就有灵巧手、丝杠、减速器、传感器、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每一部位都有众多公司涉足其中,高度分工是必然趋势。
“雁行才能致远”。在 “互利共赢” 经营理念下,vivo从手机产业得来的信念是,分工现代化产业协同模式是最优解。也只有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才能实现用户价值最大的交付。蓝科技品牌的突破,就是来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产业形成生态效应也需要vivo。家庭机器人的显示屏等零部件、AI芯片、大模型等等,与手机产业一脉相承。这意味着vivo成熟的手机产业链供应体系、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将为产业链提供难以复制的基础设施,带来更多应用场景,降低硬件边际成本,避免 “重复造轮子”,帮助合作伙伴占据供应链高地。当技术可以复用,生态可以协同、共建和闭环,“硬件-数据-场景” 正向循环由此被形成,激活科技创新动能,推动家庭机器人更快站在黄金十年门口。
创新起源:来自对用户理解的回响
就像比尔 · 盖茨1995年 “每个家庭都将拥有一台PC” 的预言那样,推动家庭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是所有从业者的共同梦想。对于锚定2C家庭机器人的vivo来说,和苹果、三星、特斯拉等其他入局巨头相比,差异化定位非常明显。它入场并不是直接以硬件竞争,目的很明确:通过 “技术复用”,聚焦场景、共建生态,成为机械产业和AI产业在机器人赛道融合的大脑。
从这个角度看,vivo在机器人赛道的 “野心” 并不小,甚至很难找到合适的对标。当然,胡柏山也强调,渐进突围,也不排除沿途下蛋,推出一些针对特定用户场景所需的机器人产品。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指出,所有伟大创新都源于对社会、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响应。今年是vivo的三十周年,在这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智能化的进程中,vivo正用三十年的技术储备,在家庭机器人赛道去再次证明:真正的创新不在于追逐风口,而在于让技术沿着用户需求的河流自然流淌。这是vivo一贯追求的科技本原,也是坚持以用户为导向的价值回归。
本文围绕vivo跨界进入机器人赛道展开,阐述了其战略选择的原因是基于自身基因与产业痛点的考量,通过三大复用构建家庭机器人能力铁三角,借助产业协同形成生态效应,而其创新起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vivo有望凭借自身优势在家庭机器人赛道开辟新的天地,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