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三月三”,领略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广西三月三”,走进神秘的壮族文化世界

本文围绕“广西三月三”展开,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的专访,探讨了“壮族三月三”的传承、过节方式及意义、吸引游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启示以及让外界读懂壮族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广西,“广西三月三”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带着诸多关于壮族文化的问题,专访了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一同探寻如何从“广西三月三”读懂壮族文化。

从“广西三月三”,领略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广西三月三”,走进神秘的壮族文化世界

(2024年4月11日,“广西三月三”民俗活动现场。资料图 陈冠言 摄)

记者:如何传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族三月三”?

黄凤显:“壮族三月三”与稻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在2014年,“壮族三月三”就被列入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具有鲜明壮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在壮族发源地之一的南宁市武鸣区,这一活动更是发展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品牌项目。每年参加歌圩的民众多达10万人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记者:“广西三月三”传统节日热闹非凡,其过节方式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殊意义?

黄凤显:壮族民众无论采用何种过节方式,使用什么道具,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就拿绣球来说,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农历三月三抛绣球,已经演变成一项传递友谊和爱意的体育活动。而且,如今绣球的花纹样式变得更加多样美丽,成为了广受欢迎的伴手礼。

铜鼓原本是一种礼仪乐器,过去常常在祭祀活动中使用。如今,壮族艺术家对传统铜鼓进行了改良与研制,使其成为能够与西洋乐器同时演奏的民族乐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了极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在农历三月三歌圩上,铜鼓发出震耳的声响,伴随着欢快的节奏,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让这一盛大节日更加绚丽多彩。

唱山歌是稻作文化的产物,是壮族民众在劳动之余抒发情感的方式。由于广西多山,在山上劳作时唱的民歌便被称为山歌。山歌也是壮族文学的杰出代表,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运用了象征、隐喻、排比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例如刘三姐歌谣,词汇丰富,表达的内容新颖且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广西三月三”,领略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广西三月三”,走进神秘的壮族文化世界

(2024年4月11日,“广西三月三”民俗活动现场。资料图 陈冠言 摄)

记者:广西如何利用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吸引境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黄凤显:要吸引境内外游客参与“广西三月三”活动,让更多人前来观光旅游,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过节而过节。

从“三月三”文化的历史传承来看,山歌传唱是其最大的亮点。广西民间拥有非常优秀和丰富的山歌资源,很多音乐人都致力于山歌创作。然而,近年来,广西被广为传唱的新山歌并不多。我们应该突破壮语和山歌音节上的固有限制,争取每年创作出一首耐听、外界易于接受的山歌,通过新的传媒形式进行推广,让更多青少年爱上山歌,从而通过山歌了解和走进广西。

记者:“三月三”期间,广西沉浸在民族大联欢的喜庆氛围中,这对广西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有哪些启示?

黄凤显:“广西三月三”不仅仅是壮族的节日,毛南族、仫(mù)佬族等民族也过“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三月三”庆祝活动时,历来非常欢迎汉、瑶、侗等民族民众共同参与。这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在过节期间,各民族实现了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氛围自然和谐圆满,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不同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更加亲密,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值得不断推广。

记者:近年来,广西相继在美国、英国等地举办“三月三”主题活动。如何让外界通过“三月三”传统节日读懂壮族文化?

黄凤显:稻作文化是“广西三月三”具有独特国际传播价值和效应的基因。目前,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吃大米,对稻作文化感兴趣。

广西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早在16000年前,广西隆安的壮族先民就开始驯化野生稻,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野生稻驯化地之一。“广西三月三”节日文化和稻作文化联系密切,传递着壮族先民们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广西可以把“三月三”和稻作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山歌、电影、动漫等与世界接轨,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让外界读懂壮族文化。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民众,通过稻作文化这把钥匙,都能完整而客观地了解壮族的语言及文化,进而了解壮锦、山歌、铜鼓这些壮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本文通过对黄凤显的专访,全面介绍了“广西三月三”在壮族文化传承、节日意义、旅游推广、民族融合以及国际传播等方面的情况,展示了“广西三月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为我们了解壮族文化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892.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