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连续数月持平这一情况展开,分析其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举措,包括疏通传导机制、降准降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最后指出要把握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机构健康性的平衡。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直接关联着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二者均与上期保持一致。自去年11月份起,这两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已经连续5个月维持不变。这一“按兵不动”的态势,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LPR是否会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形成阻力,成为近期市场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所在。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始终秉持支持性立场,为经济的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过去一年,1年期LPR累计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降60个基点。在这样的带动下,贷款利率显著下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水平。融资成本的降低,不仅让企业和居民能够“轻装上阵”,还对扩大宏观经济总需求、支持物价合理回升以及提振经济增长动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自去年以来,央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加强了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联动性;增加临时正回购、逆回购操作,更有效地控制了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大力整改违规手工补息的情况,缓解了银行净息差收窄的约束。这些举措有助于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打通利率传导的堵点,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了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进行降准降息,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程度。这为实体经济的深度减负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降准能够直接增强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同时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成本,为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仍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因此,要灵活把握降准时机,将政策资源精准运用,发挥最大的政策效能。结构性降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支持银行在保持净息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的下降。去年,央行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2%降至1.75%,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有效发挥了激励作用,推动了普惠小微贷款的增量扩面。
在经济中的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银行往往会持观望态度。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这些领域,对于经济转型、就业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能够发挥价格激励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力度。同时,通过资金量激励、考核激励、导向激励和声誉激励等多种方式,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银行内部配套制度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经过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多次降准降息后,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这将持续激发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需求。然而,当前促进融资成本下降仍面临一定的约束。未来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平衡,引导银行树立自主理性定价的理念,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本文先介绍了LPR连续数月持平引发市场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的关注,接着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积极举措,包括疏通传导机制、降准降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最后指出当前促进融资成本下降存在约束,要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机构健康性,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