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导演的1987年版《倩女幽魂》重映票房破千万展开,探讨了该电影能切合近四十年人心的原因,通过对比电影与原著的不同,分析了徐克导演的创新之处,还提及电影切中时代情感结构的特点,最后指出“兰若寺”旅游开发的遗憾。
时光悄然流转,38年的岁月长河过后,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重新登上大银幕。令人惊叹的是,仅仅十天时间,其票房便突破了千万大关。这部电影所勾勒出的“人鬼情未了”的中国版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网友们赞誉为“中式鬼片的天花板”。一时间,众多评论纷纷涌现,大家都在思索同一个问题:为何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能够穿越近四十年的时光,紧紧扣住人们的心弦?那个源自《聊斋志异》的古老故事,又是如何被改编成一个让当代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的呢?
当我们将电影与原著进行细致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极为显著的差异——徐克导演打造出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巨大悲剧。在原著《聂小倩》中,聂小倩成为宁采臣的续弦,为他生儿育女,还为他纳妾,最终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就,实现了中国古人传统的人生理想。然而,在徐克的电影《倩女幽魂》里,聂小倩和宁采臣却不得不面对人鬼殊途的残酷现实,只能无奈分开。正是这“只能分开”的结局,将聂小倩的独立性推向了台前。从此,聂小倩不再需要依附于宁采臣,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和意志。这无疑是徐克导演的一大创新之举。为了实现这一创举,徐克还巧妙地对宁采臣的身份进行了改编,将原著中赶考的书生设定为一个讨债的店铺账房伙计。这一改动,如同轻轻一拂,便消解了环绕在读书人身上的传统光环,让那些长久沉浸在古代“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中的现代社会大众,仿佛从一场美梦中苏醒过来。
一个平凡普通的账房伙计宁采臣,与一个孤苦伶仃的女鬼聂小倩相遇了,他们之间产生了一段注定无法圆满的恋情。这段恋情,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宁采臣内心深处强大的善意,也激发了聂小倩挣脱“姥姥”魔爪的决心和勇气。两个在世间孤独漂泊、心地善良的人相互慰藉,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故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城市化运动。无数的男男女女离开了熟悉的乡土,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他们在城市中无根无依,没有可以依附的对象。而《倩女幽魂》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用一个鬼故事映照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切中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情感结构。
三百年前,《聊斋志异》里的《聂小倩》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鬼和谐相处、相爱到老的温馨故事,那是田园牧歌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而三十多年前,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则将这个故事进行了大胆的现代改编。他让相爱的人与鬼彻底分开,让个体在乱世中真切地体验到被命运抛入困境的感觉,这正是现代性的体现。在古典传统中探寻现代性的源头,“兰若寺”必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原著记载,宁采臣是浙江人,而兰若寺就在故乡金华的北郊。如今,“跟着影视去旅游”的热潮正盛,可这个经典桥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本文围绕《倩女幽魂》重映现象展开,通过对比电影与原著,分析了徐克导演在创作上的创新,如突出聂小倩独立性、改编宁采臣身份等,指出电影切中时代情感结构的特点,还提及“兰若寺”旅游开发的不足,展现了这部电影跨越时代的魅力和现实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