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届白玉兰奖浙婺“90后”闪耀,婺剧青春传承之路揭秘

本文聚焦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讲述了在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典礼上,浙婺三位“90后”演员获奖的喜讯,进而深入探讨了浙婺让古老婺剧青春长驻、人才辈出的秘诀,包括与年轻人对话的培养模式和为年轻人营造有奔头的发展环境等内容。

中新网金华3月18日消息,在近日举办的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典礼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下称浙婺)的三位“90后”演员大放异彩。李烜宇、刘福明、楼依婷分别捧回主角奖、配角奖、新人主角奖。他们不仅年龄都在30岁上下,且行当各不相同,为古老的婺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当不少戏曲院团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时,浙婺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年轻人才满园春色,“梅”(梅花奖)“兰”(白玉兰奖)竞相绽放,传承青蓝相继,仿佛在诉说着年轻人的戏曲DNA在浙婺觉醒并得到了完美传承。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婺剧,究竟是如何做到青春长驻的呢?地方戏曲又怎样从一方小小的戏台拓展为后浪奔涌的广阔天地呢?或许,跳出传统戏曲的视角来看婺剧,会发现这其中别有一番精彩。

33届白玉兰奖浙婺“90后”闪耀,婺剧青春传承之路揭秘

(资料图:青春版《穆桂英》演出现场,浙婺 供图)

和年轻人对话

对于戏曲而言,要摆脱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队伍先年轻起来。而年轻,离不开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浙婺目前拥有“90后”演员34名,“00后”演员42名,这两者之和占据了演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起,浙婺就有意识地推动舞台年轻化,像《昆仑女》《穆桂英》《白蛇传》等经典剧目,都被贴上了“青春版”的标签,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给观众。

年轻也需要托举。2016年,李烜宇还只是浙婺的临时工,浙婺院长王晓平却大胆起用新人,让他担任《红灯记》主演李玉和。这让李烜宇诚惶诚恐,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辈,根本不敢想象能让团里的20多位一级、二级演员为自己配戏。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他争分夺秒地照着原版打磨演技,同时认真听取前辈老师的调整意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最终,他的演出获得了各方的高度好评。也正是因为成功饰演李玉和一角,李烜宇荣获了第26届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

年轻更需要氛围。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成角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在浙婺,得到舞台机会的年轻人展现出了强大的自驱力。练功房从早到晚都排满了人,一批又一批的演员轮番登场,不分昼夜地练习唱念做打翻、手眼身法步。他们不需要制度的约束,也不需要他人的监督,完全凭借着对戏曲的热爱和执着,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蛇年央视春晚中,浙婺派出的40位演职员中60%是“00后”,他们在舞台上展现出的蓬勃青春活力,让观众看到了婺剧的未来。

让年轻人有奔头

浙婺如今青年人才辈出,这背后是他们做对了几件关键的事。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先后成立了婺剧促进会,致力于持续扩大婺剧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一个地方剧种设立专门的促进会,即便在今天,这仍然是全国的创举。

2008年,金华启动了婺剧进校园活动。经过10多年的精心耕耘,如今已有约50万名金华青少年走近婺剧、学习婺剧。这些看着婺剧长大的青少年,正在逐渐成为婺剧这一地方剧种的新生力量。每年都有婺剧“小梅花”脱颖而出,为婺剧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去年5月1日,浙江省首部关于戏剧传承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为婺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浙婺,舞台上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但在整个院团里,每个人都是主人公。这里没有单打独斗的表演,只有新的“一棵菜精神”。“一棵菜精神”强调各个部分要紧密配合,就像一棵菜的不同部分(菜根、菜心、菜叶、菜帮)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艺术而奋斗。同时,浙婺也十分注重演员的待遇和发展,在聚光灯无法触及的角落,也赋予其更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正如王晓平院长所说:“要确保老演员获得适当的待遇,也能让年轻人觉得未来更有奔头。”

本文通过介绍浙婺三位“90后”演员在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的情况,深入剖析了浙婺让古老婺剧青春长驻、人才辈出的成功经验。浙婺通过让队伍年轻化、托举新人、营造良好氛围等方式与年轻人对话,又通过成立促进会、开展进校园活动、出台法规保障等举措让年轻人有奔头,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30.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